第二章 歐洲商人早在唐元年間,已來華經商。由於14世紀中,元朝發生分裂,中國與歐洲接觸因而減少。 直至16世紀,歐洲商人再度來華,1557年,明朝政府賜澳門予葡萄牙作為永久領土。 直至16世紀末,英國取代葡萄牙與荷蘭,成為亞洲內主要的歐洲貿易力量。 外國人貿易必須透過清政府授權的公行,貿易日期為10月至3月,其他時間必須返回澳門。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三次爭取自由貿易與外交權利的行動皆失敗告終。
由於英國商人需要深水港,以作避風和航運之用,因而選擇了香港。
鴉片戰爭成因 | 中方 | 英方 | 白銀外流導致民生日困、稅收大減、國內不安 | 增加在華貿易 | 同意英方外交地位,意味中方不是唯一的天子 | 改變不對等的外交關係 | 大量土地被用作罌栗花種植
| 維護大英帝國榮譽 | 中國傳統天命所歸主張將受挑戰 |
|
|
|
1842年南京條約 1.
巨額賠款 2.
固定關稅 3.
結束公行制度 4.
五口通商 5.
領使裁判權與最惠國待遇 6.
割讓香港島
1860年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光島
1898年拓展香港界址專條 租借新界99年
香港吸引之處: 1.
維多利亞港為深水港,作避風、維修之用 2.
珠江口位置,擁有淡水供應 香港未能成為南中國貿易中心原因 | 中國 | 英國 | 廣東省政府禁止中國商人來港貿易 | 五口通商使英國商人直接到原產地購買東西,因為更為平宜 | 廣東省政府放遂要犯至香港 | 香港島成為冒險家、罪犯、逃兵、投機者雲集之地,不利營商 |
| 當地盜賊、海盜、夜盜眾多,英國沒有提供安全的貿易環境 |
香港成為貿易中心原因 1.
太平天國導致大量華商至香港,例如李陞、李良 2.
太平天國導致大量難民出國,香港成為僑匯中心,匯錢有金山莊、南洋莊。匯土產有南北行至中國、日本、美國、澳洲、南亞。 3.
更多外國商人來港,例如怡和洋行、顛地洋行、寶順行、香港匯豐、太古 4.
香港成為五地貿易鈕帶,即美國、英國、印度、南亞、中國。
1839年:外相巴麥尊:香港是不毛之地
多種族 超過95%為中國人,包括妓女、流放者、走私犯 大部份商人皆因太平天國走難而來 性別不平衡,只有1/4,1/3為女性
歐洲人 殖民官員、學者、監察低地位、傳教 英國人享有較高社會地位 葡萄牙人樂意與中國人通婚,但英國人不然
歐亞混血兒 由中國婦女與歐洲男人所生 不屬於中亞雙方,地位尷尬 但由於熟知兩種方言,經常擔任文書、翻譯工作 例如何東、何福、何甘棠
印度人 穆斯林、錫克為主 主要擔任警察、獄卒,因為不會防止中國罪犯逃走
港督羅便臣:大部份華人都是罪犯 港督麥當勞:法律之下,華洋不能平等 港督軒尼斯:1880年,委任伍廷芳作為第一位華人定例局議員,出售洋人土地予華人 港督寶寧:最少一位華人非官守定例局議員
華洋分治政策 | 1844年,委任懂洋語的華人擔任總登記官。 | 殖民地政府運作 港督、副港督、輔政司、行政局、定例局
香港會、香港木球會、香港賽馬會、婦女遊樂會(一律禁止華人擔任)
“香港是由怡和洋行、香港賽馬會、香港匯豐、港督所管理” | 華人士紳管理,周壽臣、劉鑄伯 |
| 文武廟:由華人推選值理,處理華人紛爭 |
| 南北行公所:社會互助組織 更練所、消防隊 |
| 東華醫院:由士紳組建 負責華人醫療 華人與政府的中間人 |
|
東華醫院1894年鼠疫雙失 | 華人 | 港府 | 不反對港府把病人帶走 | 反對隔離政策 |
鼠疫後 1897年委任掌院監察醫院 士紳要求於學校加入英文,以讓華人了解西方想法
香港對中國發展與革命的貢獻 | 發展 | 革命 | 作育英才,如教師、醫生、科學家、工程師 | 作育革命英才,例如孫中山 | 在港商人對南中國進行大量投資,包括商業、工業、慈善事業 | 革命組織,興中會總部 | 香港作為海外中國匯款中心 | 革命資金 |
| 革命宣傳,中國日報 |
| 改革與革命者避難所,康有為,孫中山 |
第三章
1911年革命喚醒了所有中國人,驅逐了滿州人之後,下一個目標便是英國。縱管香港華人精英支持1911年辛亥革命,但他們不希望革命會損害香港政治與經濟穩定。
1911年革命是失敗的,他導致了難民潮,1914年,香港人數達到50萬人。同時改變了香港與中國的政治關係。
廣東政府 1.
與北京不和 2.
製作不少香港危機 | 北京政府 1.
獲得外交部承認中國合法政府 2.
英方會把關稅移交給北京政府 | 香港政府 1.
經常需要與廣東政府交涉 | 外交部 1.
不滿香港政府與廣東交涉 |
P.S士紳協助平息運動,但運動損害了英國管治權力
1920年-1930年間,香港、中國、英國、世界息息相關
1921年難民60萬 1931年難民85萬
在華中國商人致力影響中國政治,以維護在華利益,但另一邊又與港英政府合作,保持香港殖民地地位,以保障在港財產。
基於中國不穩定,而使人民不願回去,出現香港是我家的思想。
凡爾賽和約顯示西方的野蠻行為,出現五四運動,罷買日貨,亦使在華共產主義上升
外部: 獲得孫中山政府與廣東工會支持
內部: 歐洲人認為要求合理
結果 華民政務司夏理德同意加幅32.5%
1920年機器工人罷工重要性 | 工人 | 學懂如何集體談判 東華醫院調停角色地位下降 | 香港政府 | 扮演主動角色談判 宣佈取締公會法案 | 廣東省政府 | 工人受到影響 出現要求加薪運動 |
1922年海員大罷工成因 | 華洋不平等,中洋工資比為1:4 |
| 工資僅20至30元 |
| 買辦過份抽佣 |
|
1922年海員大罷工內外影響 | 外部 | 內部 | 獲得孫中山政府支持
| 海員工會 蘇兆徵、林偉民、陳炳生
|
|
|
要求: 加薪30%-40% 經工會雇用,而非買辦,防止貨污。
士紳支援:周壽臣、劉鑄伯、何東、羅旭龢 中國與歐洲社會感到無助,因為身邊的僕人、秘書也不做事,同情感蒸發了。 但這些領袖較關心工會取代自己的領袖地位,因而堅持這次罷工是共產主義所促成。
但是,罷工一方主張是經濟因素促成。
因此,總督司徒拔錯誤地處理此次罷工,把工作定義為不合法組織,而工人亦逃離香港,發現沙田慘案。
1922年海員大罷工結果 | 孫中山政府 | 港英政府 | 1.
專心北伐 2.
不欲與英國交惡 3.
軍火在港擱置 | 1.
送還牌坊 2.
釋放被補者 3.
賠償沙田慘案死難者 |
|
|
中國工人階級形成,中國士紳地位下降。
超過5萬人離開香港
香港出現糧食短缺、銀行擠提、猶如死場。 英國政府提供借貸,以免香港經濟崩潰。 杯葛英國貨物
港督金文泰指出是次罷工受共產主義鼓動,不是香港本身問題,並且受到國民政府、海外華人、俄羅斯工人與不知名英國貿易組織支持。
士紳支援: 1926年,周壽臣成為行政局議員
省港大罷工成功原因: 由中國爆發事件 嚴重的經濟剝削 打擊外國人優越地位 七點要求 罷工糾察隊,防止他人回香港
金文泰軟硬兼施下,終與廣東政府達成協議,取消罷工
1925-1926年省港大罷工後,英國與香港政府採取對外示好,對內打擊 | 對外 | 對內 | 1927年清共後,中港關係走向友好
| 在港共產主義者移送廣東省接受死刑 | 1927-1928年放棄漢口、九江 1930年放棄威海衛 | 1927年印刷業及出版業條例 1927年非法罷工與閉廠條例
所有有關殖民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新聞,皆被修改。 | 雙公使制度,承認廣東政府 駐廣州總事館 駐京公使館 | 學校加入儒家思想 香港大學中文部,訓練本地學校教師
|
中國廣東政局混亂,忙於統一,無力搞反殖民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