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572
- 要地威望
- 190
- 通用貨幣
- 3948
- 要地貢獻
- 158
|
二戰亞洲戰區 - 抗日戰爭給了共產黨勝景
先說一下背景, 抗戰前爆發的西安事變, 使原本已快被剿滅的共產黨一個喘息的機會,
結果國共進行第二次合作, 1937年(民國26年)7月7日, 日軍以有士兵失蹤為藉口, 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
遭到中方拒絕後, 日軍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 中國軍隊進行抵抗, 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戰後, 國共兩黨在此戰中均有互相批評,
國民黨稱共產黨是「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壯大自己」
共產黨則批評國民黨消極抗戰.
然而在以敵對陣營的角度下, 皆不能盡信, 不過事實上抗日戰爭的確是共產黨的轉捩點.
先說共軍 : 在抗戰前經歷五次剿共戰爭的共產黨, 實在拿不出大軍去對付日軍,
因此主要打「敵後戰場」, 不斷在日軍背後騷擾, 基本上確是有點戰績可言,
但話雖如此, 在抗戰中途, 毛澤東認為必須加強對國民黨的鬥爭, 引發國共摩擦,
使國民黨不能專心抵抗日軍, 而且共產黨在戰時的確有借機壯大勢力及擴大地盤(黃橋事件),
再看看毛澤東的抗戰相持時期的軍事戰略 - 即「山地游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決戰」
而在百團大戰前, 毛澤東得知後急電制止抗日, 害怕共軍力量大暴露.......
到了抗戰勝利, 共產黨的地盤已經控制了一億人民, 擁有六十萬的軍隊.......
可見共產黨的的確確扯了後腿, 而且「以壯大自己為大前提下抗戰」這一說法, 相信都不假.
至於國民黨, 在剿共失敗後, 除了要應付外敵日本, 還需要分兵去防備共產黨,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能夠苦撐八年, 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假如國民黨政府的戰略與共產黨一樣是「避免決戰」, 那中國就完了,
無庸置疑地, 國民政府才是對日抗戰的主角,
即使是所謂敵後戰場的游擊武力, 並不只是共產黨, 國民黨也有很多部隊在敵後打游擊.
當然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 例如代表共產國際的蘇聯會否軍事介入, 仍是未知之數,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 打一場抗日戰爭, 使國共兩黨的勢力拉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