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本帖最後由 银色子弹 於 2014-3-16 19:43 編輯

所以说任何文字改革必然有着其强大的时代背景,脱离历史局限去空谈文字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于现实毫无意义。希望各位复繁派们少做点空想,真的热爱繁体字的话用繁体字多写写书法,写好了没准政府还给你们拍录像宣传呢。别来影响我们正常人使用简体字、学习简体字的权利就好。

说完现实中的不理智,接着说简化汉字的历史传承,许多复繁派总是找了许多理由妄图攻击简体字,其中之一便是以“传统”为幌子,其实什么是传统呢?我不知道甲骨文是不是传统,不过我今天不会以“甲骨**幌子,我就想问,简体字哪里不传统了,简体字全部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古字、俗体字、笔画更少的异体字及草书写法的楷化。现行的简化字,没有一个是被五十年代搞汉字简化的专家们突发奇想“生造”出来的,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书法家和群众创造并使用了不少简体字,因此说简体不好看不符合事实。

书法家写的简体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书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褚遂良(?—658年)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草书是简体字的重要来源。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据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晋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王献之帖中有: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唐朝欧阳询(557年—641年)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1037年—1101年)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钣霉 铝屑蛱遄郑?254年—1332年):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的简体字(1555年—1636年):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下列简体字(1693年—1765年):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一部分简体字是群众创造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有: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TOP

本帖最後由 银色子弹 於 2014-3-15 22:00 編輯

其实很简单,前三次改变的都只是少数的、上过学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从两千年前到50年代初,无论哪个时代,懂汉字的人在全国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所以修改文字有条件,毕竟怎么说需要作出改变的仅仅是少数人。而现在,的确已经没有了修改文字的条件,因为我们的文字——汉字,已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常用工具。而不再是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想做大规模的改变已经不可能了,二简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很简单的道理,当人们不识字的时候,你教什么,大家就学什么。但是当人们都学会一种文字后,再告诉你,你学的都不算了,现在开始用另一种才对,你会同意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想改变。五四以来,推行简体的声音不绝于耳,民国的教育部甚至已经推出了简体字表,但是都遭到不少的反对,但是毫无疑问地,所有的反对声都来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也许很多人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但是根本的原因很简单,就如上面说的,文字一旦改革,你就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不认字”的人,换了谁都不会太乐意。但是不得不佩服蒋公、毛公等愿意推行简体字的先辈们,他们哪一个不是学着繁体字长大,哪个不是写的一手好繁体字?我想他们没有一个学过简体吧?可他们为了国家、人民,宁可让自己一把年纪了,还重新陷于“不认字”的境地。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情操。而相比那些反对简化的知识分子,他们确实应该感到无地自容。

再说说这回的“汉字整形”微调,这回的微调一经提出,立马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反弹,民间一片反对声,原因为何呢?实际上,这次的微调,是恢复传统的做法,比如琴字的王,把横变提,这就非常符合古人的书写习惯,现在港台的字体也都是如此,等等其他的改变也都是如此,这些恢复传统的做法为何遭到如此大的反对?原因上面都已经说过,忽然告诉你,你和你周围的人写了几十年的字错了,你乐意吗?当然不乐意。当这种“不乐意”只有百分之几的时候,那不值一提,但是当这种“不乐意”变成百分之九十几的时候,它还有实现的可能吗?所以,现在根本已经没有了任何文字改革的需要和条件了。无论是继续简化、还是恢复繁体,都永远只能是说说而已。要怪只能怪现在的“文盲太少”

所以事到如今,根本没有任何文字大量改革的基础了,无论是想“复繁”或者“继续简化”都没有任何现实条件了。在下曾发文说明,要想改变正体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这条件就是国民识字的人不多。因为文盲多所以才可以改字。韩国、越南连原本使用的文字——汉字全都彻底改掉了。他们现在出什么问题了吗?没有。但凡进行过改革文字国家,改革的时候必然全国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没几个人会认字、写字,所以改文字影响不到多少人。可以很顺利的进行。我们当初推行简体字也是如此。建国时我们的90%人口是农民,国民大多数都是文盲,所以推广一种新文字,人们接受起来很容易,文字改革影响的只是国民中的少数人。而后来二简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由于推行了简体字,并且对国民进行了近三十年的扫盲教育,文盲的比例已经减少很多了,国民接受了简体字后,识字率已经提高非常多了,那时候文盲已经不是全国人口中的大多数人了。这时候再去改文字,影响的就不只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了。进行任何文字改革的难度自然就被几何级的放大。现在也可以说,越是往后,想改文字只会越困难,因为随着教育和扫盲的继续投入,将来我们的识字率还会不断继续提高,同时文盲人口的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所以文字一旦要改变,所影响到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要改变文字所需要的成本会越来越大。所受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多。所以说,无论是想继续简化,还是恢复繁体,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它们不可能实现的理由一模一样。

TOP

本帖最後由 银色子弹 於 2014-3-16 17:05 編輯

两会中不少雷人提案”的出现,其实根本不是百姓所愿,而是少数代表、委员们自己的突发奇想。委员、代表们应该选那些真正和百姓有接触的人来当,似潘某这般人根本不应该有提案的资格才对。
说完了潘某人,再说文字本身。先来看看如今的正体跟过去的正体的对比。区别在哪呢?就是两千多个简体字取代了原来繁体字的正体地位。显而易见且不可辩驳的好处有三。
其一:书写、打字的速度更快。关于这一点无可辩驳,有人说现在用电脑打字都一样,胡扯!即使用电脑,在输入大量文字时,简体中文也比繁体中文平均快10%至15%。使用拼音时虽然差异较小,但是由于一些简体中文中把原本的繁体字合并,比如发和髪、乾干干等等,输入繁体的时候就必须特意选择,这无疑减慢了输入的速度。而用笔画、构件输入法就更加明显,以仓颉码输入法为例,每个对应的简体字平均要比繁体字多加一到两个码,简体中文里每敲一百次键盘,要是换成繁体字输入就要多敲十几次。按照现代白话文中简体字所占的比例,使用仓颉码做例子的话,每输入一万字,使用简体中文要比使用繁体中文少敲击一千次至一千六百次键盘。所以,即使电脑诞生,繁体字依然无法撼动简体字书写更快速的优势!这也是一些复繁派绕不开的结!
其次,简体字更节约社会成本,这点更是毫无疑问无法辩驳,敢问,复繁派可以拿出任何一个使用简体比使用繁体更费钱的理由跟借口吗?无论是因为输入时间上的快速使得简体更省钱,还是印制出版物时繁体字多使用的油墨都可以很完美的诠释简体字更节约社会成本的真理。
第三,使用简体字更有利于人身体健康。最直接的,就是眼睛健康,简体中文笔画少,不仅输入书写的速度要更快,人们阅读时速度也会比看繁体中文更快,阅读同样字数的文章,可以更减少使用眼睛的时间,即使看书的时间一样,由于简体字比繁体笔画更少,字体更清晰,就算看同样时间同样大小的字,简体依然比繁体更保护视力。台湾的联合报等多家媒体披露,台湾在校学生近视率全球第一!(请看清楚,是“在校学生”,如果有人想反驳请不要拿全民近视率来忽悠,我知道全球国民近视率最高的是日本),分别是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的1.8倍和1.7倍,而香港在校学生近视率则仅次于台湾,身居亚洲第二。如此高的学生近视率如果非要说和港台使用繁体字没有关系,那繁派到底有多么自欺欺人大家应该清楚。
说完了使用过程中的利弊,接着说复繁在实际执行中的非理性成分,其实在很多时候,一些死忠的复繁派,总是一次次陷入自我矛盾,又想证明当初修改文字造成了多么不利的影响,又想欺骗大家说:现在再去恢复繁体并“没有什么难度”。这到底该怎么解决呢?哎!苦恼呀!真是一个悖论么!咋办呢? 历史上实行过四次大规模的文字改革,分别是秦始皇用秦篆统一六国文字,二是篆书隶化和楷化三是五十年代共和国推行简体字最后一次是七十年代末试推行“二简”。以上是历史上的四次大规模的文字改革,我们都知道,前三次都成功了,而最后一次失败了,原因为何呢?

TOP

本帖最後由 银色子弹 於 2014-3-16 17:03 編輯

驳繁体字优于正体字【转】
正体字,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字形(结构和笔画)符合规范的字体。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至今,对于标准汉字,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两岸三地所颁布的不尽相同。由于现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在语言政策的争议上,台湾采用的“正体字”这一词除了含“标准”之义,还意味着正统的汉字。台湾政府至少从2004年(民国九十三年)起, 便通过推行各种宣传与奖励,以推动“正体字”之称谓,而不用中国大陆所称的“繁体字”。
正体字,最早来源于楷书,就“正体”一词的由来,最早可见于宋《宣和书谱》。今人称之“正体汉字”,原叫“正书”,即“楷书”或“真书”。《宋.宣和书谱》谓:“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书石刻间杂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篇》《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正”字从“止”从“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极,不偏不倚,止于最好的地步。所以“正书”即楷书,即“正体字”。此为人将中国一脉相传的字,称为“正体字”之历史渊源。
与异体字相对
在“正体字”与“异体字”相对的时候,“正体字”指遵从某种选字规范和标准,确立了官方地位的字。而“异体字”或严格来说应称作“被淘汰的异体字”,则表示那些被淘汰的字形,它们与所选用的“正体字”一样意义,但字形不同。
在台湾和香港的标准字体研定时,就已同时订定了可接纳和不可接纳的异体字。中国大陆现行简化字是以繁体字的正体为标准范本。正异体字的标准则可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眼下有一小部分人,总喜欢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这实在是严重扰乱了文字学中的两对基本概念。正体字对的是异体字、繁体字对的是简体字,这两对概念是不能混淆的!
无论您打开任何一种词典。无论是辞海,还是汉典,查找“正体”一词,都是“正规的字体”。而什么是正规的字体呢?哪个字正规哪个字不正规到底是谁来定呢?当然是由官方来定。正体字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当地官方所规定的规范字体。如果不是这样,敢问如果台湾用的是正体字,那香港是不是用的就不是正体?别跟我讲香港和台湾用字一样的。比如台湾“床”字是正体,而在香港“床”字则是异体,“牀”才是香港的正体的“床”。如果说香港的“牀”是异体,那难道香港人自己用异体字?在他们眼里“床”才是异体!所以说呢,大陆的“正体”就是包括简体字在内的《通用汉字规范表》内的所有汉字。我们通称“规范汉字”。
我们的“规范汉字”等同台湾所说的“正体字”因为正体字的“正”字本来就是规范的意思。只是我们大陆一直没有用“正体字”这种提法,而一直用规范汉字这种提法。但实际上是一样的,就如我们说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等同于台湾人提的幼稚园、国小、国中。提法不同,但是所说的概念是一样的。要是台湾人问你。你国小毕业了吗?你总不能说“没毕业”吧?同样,我们平常用的可不是什么异体字,我们用的就是正体(规范)字。
整天叫着“恢复正体字”的人(内地的)只有两种。
第一种是不知道“正体字”是什么意思,看着台湾这么称呼所用的字还有我们内地也有人这么叫,以为“正体”是一个褒义词,觉得这么叫繁体字可以感觉上把简体字“压一头”。盲目跟风而已。
第二种就是其实他们也知道“正体字”一词自古以来的真正意思,却故意曲解,浑水摸鱼妄图误导舆论,他们奉行谬论讲上一千遍就变成真理的做法,从而鼓燥人民扩大“正体字”的错误说法。想造成“即成事实”,天真地觉得,错的人多了,错的自然就变成对的了。
而第一种人,在了解真想之后却常常选择变成第二种,而不是选择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是谬论说一万遍还是谬论,正体字的定义自古有之,它就是指人类在特定时代及范围内使用的符合标准或规范的文字,字形(结构和笔画)符合规范的字体。
此概念多用于指标准汉字。至今,对于标准汉字,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两岸三地所颁布的不尽相同。由于现在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大陆的规范字是简化字。所以想复繁的人就好好说复繁,不用拿什么正体字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扣,那实在是在荒天下之大谬。
接着说,为什么说简体字是对应繁体字?
因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不是完整的汉字的概念。简体字只有简体字总表里的两千多个,而繁体字的概念也只有这两千多个简体字所对应的那两千多个汉字(包括发、髪这样一简对多繁被合并了的汉字)这些字如果单独列出来,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汉字系统。因为汉字的数量有好几万,而简体和繁体的概念才涵盖两千多字。有很多字既非简体字也非繁体字。比如一、的、不、母、是、字、中……这些字是简体字吗?不是;是繁体字吗?也不是!这些字在我们这叫规范汉字,在台湾那叫正体字。
而我们说的“港台用繁体字,大陆用简体字”的说法,是用部分指代整体的做法。并不是说我们大陆只用那两千多个简体字,也不是说港台只用那两千多个繁体字。我们说我们使用简体字,是说我们使用包括简体字在内的规范汉字。港台使用繁体字,是说他们使用了包括繁体字在内的“他们的规范汉字”也就是他们口中的“正体字”。
自潘某人妄图倒行逆施被国人唾弃之后,个别无视国人之民意鼓噪“复繁”的少数人已经没有市场。但要说这个话题之前,其实我们应该先把那一套理论抛开,先来思考一下这个潘某人的这个被网友评为当年两会十大“雷人提案”之首的这个“分十年废除简体字”的这个雷人提案究竟是怎么诞生的?我一直以为,代表、委员们的作用应该是体现现民意。个人认为,那些委员、代表们,不应该随便就“提案”,给予他们提案的权力,是让他们替百姓说话,是表达百姓的声音的,请问“废除简体字”是哪个省、哪个市的百姓的呼吁?潘某提出这提案前,他征询过多少位百姓的意见了?他实地调查过中国各省的百姓对“分十年废除简体”这样的弱智意见究竟是什么看法了吗?他问过中国的大多数百姓是不是愿意这样做了吗?

TOP

本帖最後由 银色子弹 於 2014-3-15 13:01 編輯

回復 7# 447802516


    坚决反对这样的提案,毫无意义,我们直接恢复甲骨文得了,此乃中华正统!!!再说现在全世界都在学简体字,简体字方便有利于交流,结构简单利于书写,马来西亚新加坡全在用简体字,写简认繁,写毛笔的时候写繁体就可以了
1

評分人數

    • 將軍: 不一樣的聲音要地威望 + 3 要地貢獻 + 1

TOP

能有這樣的提案異常振奮人心。對我漢民族文化復興有著巨大促進作用啊!
雖然通過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是已經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真的很讓人欣慰。。
這是民族意識出現的跡象啊!!
明明昭晔烨

TOP

回復 2# KATSURA


    能有這樣提案已經是很好的了。
明明昭晔烨

TOP

繁體字的造字基礎是六書,因此懂六書,就像學懂英文26個英文字母與拚音。

而簡體字本身取其近音,以圖簡化,反而不利於學習,因為中國文字容易記下來,乃在於圖象傳意。

加上簡化文字創設原意便是試圖與世界接軌,因打字機無法輸出中文字,但今天這個電腦時代,而有輸入法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推行簡體根本達不到上述目的。

相反,以繁體字此一世界僅存的象形文字的軟實力,反而有利中國征服世界。



縱管如此,簡體字依舊有它的存在價值,只要考試制度依舊是以執筆書寫考核的話......
雷神稍鳴動,陰霾天空雨點滴,盼君將留此;
雷神稍鳴動,陰霾天空縱無雨,吾亦留此地。

TOP

繁簡之間存在巨大

就算恢復也就逐步來

TOP

人民大會代表怎麼可能會說承認"簡體字=非正體字"
所以中國不會採用這個名稱的...

TOP

請先正名
"正體字"

TOP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