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轉貼] 明朝火器匯總

一.三眼銃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

二.多管火箭炮:一窩蜂
  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範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這種武器明軍已大規模使用!

三.地雷
  起源於靖難之役。當時建文帝的部隊在白溝使用地雷,給燕王的軍隊帶來重大傷害。使用的原理是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點燃導火索,引爆地雷。

四.殺傷燃燒彈:萬人敵
  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40公斤,外皮為泥制,重量40公斤,產生於明末,用於守城,為了安全搬運一般帶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李自成攻開封的時候,曾經通過地道突入曹門心字樓下方,守軍投擲萬人敵的辦法消滅了突入的部隊。

五.多級火箭:火龍出水
  明代《武備志》記載的多級火箭,用紙糊筒外綁第一級火箭,龍口內有第二級火箭,射出後加大射程擊中敵方船艦,用於水上攻擊,射程可以達到1.5公里。

六.後膛榴彈炮: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釐米,中型者156釐米,小型者93釐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因為後膛裝彈對鑄造技術要求較高,清代漸漸淘汰,讓位於比較簡單的前裝武器!

七.單發步槍:火銃
  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準武器,曾生產達九萬餘,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釐米,口徑3釐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戚繼光時代被鳥槍取代。

八.遠程重炮: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

九.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
  1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甯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後因傷勢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這種武器,直到崇禎殺了袁崇煥,邊軍軍心渙散,漢奸孔有德帶炮投敵。

十.半自動步槍:十眼銃
  明代試驗性連發武器,10節銅質炮身,口徑10釐米,每節一發,可以十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後來的拐子銃代替。

十一.連發手槍:拐子銃
  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釐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援朝逐倭戰爭中使用比較多。

十二.多管轉膛炮:迅雷銃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釐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萬曆抗日援朝時,日本的火槍隊無法正面對抗裝備迅雷銃的明軍。

十三.大口徑左輪槍:五雷神機
  這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十四.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十五.新式步槍:鳥槍
  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鳥銃原本也是在新草灣海戰中有繳獲,可惜葡萄牙人帶的明顯是假冒偽劣產品,這批鳥銃連放了五、七響就要炸膛,所以沒人在意。直到嘉靖27年打倭寇的雙嶼之戰中繳獲了日式鐵炮,其性能高於葡萄牙原產,更巧在俘虜的日人中有懂鐵炮鍛冶的,於是明朝正式開始火繩槍生產。當時的火繩槍管都是八棱的鐵棒鑽通再打磨內壁,然後在一頭內壁陰刻螺紋,再擰進一顆螺絲釘,就堵好槍管尾部了。這樣堵又結實又容易擰下來擦槍管。當然在管壁邊上還要鑽個火門,頭尾要焊上準星和照門。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裝備了這種槍。有人說,稱之為“鳥槍”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藥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十六.戰防炮:抬槍
  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鳥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明朝主要用於守城。可惜發展非常慢,直到清朝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而已。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藥,火藥中有火藥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藥筒中的火藥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藥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藥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

       曾銑鎮陝西三邊的時候很有些發明。比如他做一個鬥大的罐子,外面五彩描繪裝飾,十分好看,可是裏面填滿火藥,還有個慢發火的裝置,總之就是個定時炸彈,扔在敵人經過的地方,韃靼的土包子們撿了把玩就會倒楣。又在地上挖大坑,裏面放好多火藥,上蓋一堆碎石,再撒上沙土隱蔽的和平地一樣,一條引線通在竹管裏引到一個鋼輪發火機上(就是現在火石打火機一樣的東西),敵人踩到機關,打著引線,就會挨個天女散花。明明嘉靖朝就有鋼輪發火機了,卻要到崇禎年間才有人發明燧發槍。

       明代的軍隊,南邊人喜歡用鳥槍,北邊人卻喜歡過時的三眼銃和神槍快槍之類,大概南邊人希望儘量不要肉搏,而北邊的邊兵彪悍,用火器都要冷熱兩用的,像神槍和快槍都是長矛的杆子前面一截是個鐵管,可以填火藥鉛彈發射的,射完這一發就不裝填了,腰後抽出長矛頭往上一安就沖出去肉搏了。三眼銃則是騎兵用的,三根短鐵管箍焊在一起,後面裝個木把,三根管可以齊射也可以一發發打。使用時多半是騎兵拎著沖到離敵人就二三十步的地方,一手抓銃把一手拿火媒,點個齊射打向敵人,然後也不停馬也不裝藥,直沖敵陣拿三眼銃當大錘砸人。所以戚繼光當年在南方對鳥銃很有愛,鳥銃兵就光拿槍。但是調到北邊以後雖然小隊長還拿鳥銃,也不得不給他配把銃劍,打完一發就把銃劍插進槍口上刺刀。

       明代裝備有兩種外國火炮:佛朗機和紅夷。這兩種炮的很重要的優點就是裝填快。佛朗機就不用說了,都算是有定裝炮彈了。可是快是快了,子銃和身管的接合沒法緊密,結果威力和射程總上不去,造的再大也就1千米射程,普通的也就二三百步,便造的小點裝大車上打散彈。到了天啟朝的時候荷蘭人帶來了長身管加農炮,還都是艦炮,但是射程夠遠,三四千斤的貨色取40度角打出去能有3千米,而且裝彈也方便,火藥都是裝在布袋子裏,一包包的,填一包進炮口,拿拖把棍子撞撞實,再拿顆炮彈填進去,拖把棍子撞撞實,(要是極限發射的話炮彈外面還要包層布)尾巴的火門上有個凹槽,裏面灌上火藥,從火門洞裏一直滿到槽裏。炮手再從旁邊的一個熊熊燃燒的鐵架上拿來跟燒紅的長鐵鉤(想像下,就是酷刑裏烙人的那個玩意)往火門上一點,炮就響了。響了後再用沾水的拖把通一下炮管,用個螺旋的鉤子伸進去把說不定沒燒完的布袋子鉤出來,再用幹拖把通一下,就又可以裝彈了。大概有人會覺得這彈裝得也不快,這個紅夷是比佛朗機裝的慢,可是它打的遠,再說比自主知識產權的什麼碗口銃、將軍炮,還有來歷可疑的發貢都簡單多了。這些老式貨色裝彈的第一條就要人命了,它們要豎起來裝,想想幾百斤的玩意打完一炮就要挖個坑豎起來填藥,就知道為啥將軍炮最多千斤,都已經大神銃了,而紅夷炮三四千斤都沒人說。由於這些老式貨色打的近,最多六七百米,裝填又要命,所以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基本上是唯一的一炮,裝填的貨色也特別多。先豎起火炮,用勺子挖些火藥進去,搗實了塞幾張紙,再加個和口徑一樣的木頭馬子塞進去再挖些細土進去,再搗實了再挖些火藥進去,再搗實了再挖些細土進去,再搗實了再到進去一堆碎瓷片小石子小鐵彈之類的,要是炮夠長就多塞幾次小石子鐵彈。最後眼看要到口了,填一個合口徑的大炮彈,用力的往裏打,打到炮彈完全塞進炮口裏,這就算裝好了,可以抬出炮來放了。要是臨戰的時候這麼裝,估計瘸腿步兵也沖進來了。所以當年只要不是攻城,這些老炮打仗時也就是一發的作用。
1

評分人數

    • adolf1993: 可惜沒成為清朝制式兵器..要地威望 + 2 通用貨幣 + 3 要地貢獻 + 1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