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轉貼] 【轉載】羅馬史概論(作者:彭小瑜)

羅馬史概論

彭小瑜

和希臘文明一樣,羅馬文明是古代地中海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總體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這一地區,興起於意大利中部一城邦國家的羅馬人後來以羅馬帝國的形式在政治上佔據主導地位。羅馬文明的演進突出地以其制度為依托,而且諸種制度的成長又以改良和漸進為特點。古羅馬的文學和藝術成績斐然,但對其深入的考察仍可揭示出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可磨滅的影響。基督教的起源和最終成為帝國的官方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的觀念和制度,然而基督教會本身也經歷了和羅馬政治和法律制度互相適應和融合的過程。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

羅馬的政治史以羅馬征服意大利乃至整個地中海地區為其主導線索之一。在這一對外擴展的歷程中, 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帝國,其政體由貴族共和國演化成專制君主制。羅馬國家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也有相應的變化。

地中海地區和意大利的地理環境 羅馬坐落在意大利半島中部的第伯河谷,意大利則居於地中海周邊地區的中心。這一地理位置對羅馬後來的擴張十分有利。

地中海盆地各地區的氣候和植被差別不大,周圍的歐、亞、非三大洲由海路連結;夏季的貿易風有力而不瘋狂,便於船舶航行,而沿岸的島嶼是良好的導航標誌。地中海被羅馬人稱為「我們的海」,是羅馬帝國重要的交通途徑。充沛的日照和乾燥的夏季有利於橄欖、無花果和葡萄這三種當地主要果樹的生長;橄欖油是重要的食品和日用品。相對貧瘠的土地促成比較重視精耕細作的農業,但畜力、水力和風力都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耕作基本上靠人力。

意大利是地中海地區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的一部分。這裡的夏季比其他地方要涼快濕潤一些;亞平寧山脈穿越整個半島,河谷和火山灰覆蓋的地區土地肥沃;山間草場豐美,畜牧業發達。比起西歐較北地區的法國和英國,意大利的可耕地在國土總面積中的比例要小。銅和鐵是主要的礦產資源,滿足了工具和武器製造業的需要。多山的地勢防礙了陸路交通,也迫使羅馬人後來重視修造道路。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多隘口,遷徙的民族可以由此進入,但大規模的外族入侵要到羅馬帝國晚期才發生。古代意大利無深水良港,但漫長的海岸線、居於地中海中部的位置和作為羅馬帝國政治中心的地位仍然使之成為海上交通的樞紐。

羅馬興起以前的意大利 羅馬興起以前的意大利史現在只能憑借考古發掘得到大致的了解。人類的足跡在20萬年前就出現在這裡。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的農耕者開始在此定居。在經歷了銅器和青銅文化之後,意大利於公元前1000年以後進入了鐵器時代,當時北來的印歐語系民族已經進入了中部的拉丁姆地區。公元前7世紀前半葉,在拉丁姆逐漸出現了40個左右的城邦。這些城邦以父權制的家族為基本單位,國王之外還有家族長組成的元老會議和公民大會。城邦之間有結盟關係和共同的宗教慶典。坐落在第伯河邊的羅馬城邦後來逐漸變成拉丁姆各城邦的領袖。

在很大程度上,羅馬的成長得益於拉丁姆北邊的伊達拉利亞文化之影響。伊達拉利亞人的起源不明。自希羅多德起就有關於他們是土著還是來自小亞細亞的爭論。有的現代學者推測,伊達拉利亞人中間的統治者可能是於公元前7世紀後期來自亞洲的武士,具有較高的文化和管理水平,與當地原來印歐語系的維蘭諾微人雜居通婚,形成一種新的文明。伊達拉利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托斯坎尼,多森林和泥沼;為自然屏障所隔絕的許多居民點後來發展成各自獨立的城邦,政治統一傾向微弱。

伊達拉利亞的宗教儀式基本上是一種占卜術,也有類似中國看風水的內容;所信的神靈多半陰暗殘酷,和希臘羅馬明快歡愉的諸神大不相同。活人常被當作供奉神靈的犧牲品,而且讓他們在決鬥中互相殘殺,是後來羅馬觀賞角鬥士表演風氣之由來。各城邦的君主制到6和5世紀時被貴族寡頭政治所取代,中產階級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伊達拉利亞城邦都有自治權,但相互之間有一種鬆散的聯盟關係。伊達拉利亞文字到目前為止仍未被解讀,僅憑考古材料很難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關係有詳細的了解。貴族顯然役使一些下層人民為其勞作,過著奢侈的生活,但我們不知道生產關係的細節。水利工程、銅鐵的冶煉和金屬器物的制造為伊達拉利亞人所擅長,他們還與希臘和亞洲保持活躍的貿易往來。
1

評分人數

    • adolf1993: 精品文章要地威望 + 2 通用貨幣 + 3 要地貢獻 + 1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②
希臘人在公元前8世紀末葉已經開始較大規模地移民到意大利南部。他們帶來了橄欖樹和葡萄。希臘字母是拉丁字母的原型。希臘的青銅器、陶器、建築風格和雕塑都為古代意大利人所喜愛和模仿。希臘的軍事戰略和建城術也傳到了意大利。希臘城邦互相爭鬥激烈,他們在意大利的殖民地也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伊達拉利亞人在公元前7世紀前半期就在拉丁姆有很大的文化和政治影響,但他們自己缺乏統一的政治體制,所以無法在那裡建立可以被稱之為帝國的統治形式。伊達拉利亞人在公元前524年攻打希臘殖民地庫美受挫,拉丁姆的各城邦乘機起事。羅馬的興起結束了伊達拉利亞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羅馬的起源和成長 羅馬城位於第伯河的東岸,靠近拉丁姆和伊達拉利亞的交界處;周圍土地肥沃,足以支持較多的人口。第伯河通海,便於和外國貿易;羅馬又處於該河流之渡口,所以也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地區陸路交通的樞紐。

關於羅馬的起源有許多傳說,而真實的故事只能依靠考古學的證據來了解。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羅馬」之名來自羅慕路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勒摩斯與戰神馬爾斯有血緣關係。因為是私生子,羅慕路斯被扔進第伯河,神靈把他救起,還讓一頭母狼以奶喂他。長大後,羅慕路斯建立了羅馬城。這一傳說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已經存在了。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作家荷拉尼庫斯提供了關於羅馬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認為特洛伊王子伊尼阿斯是羅馬的創立者。公元3世紀時,羅馬人也接受了特洛伊人建城的觀點,把羅慕路斯和伊尼阿斯兩個傳說結合在一起。根據這一羅馬化的希臘傳說,伊尼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後飄泊到意大利,受到當地國王拉丁努斯的款待,並和他的女兒拉維尼亞結婚。他們的兒子阿斯卡尼亞斯之後有12王,其中最後一位國王努米托兒的兩個外孫即為羅慕路斯和勒摩斯。近現代的考古發掘證明,羅馬所在地方要到鐵器時代(公元前1000年以後)才有穩定和比較密集的農牧居民點,而伊達拉利亞文化到公元前7世紀前半期在當地已占主導地位,傳說中統治羅馬的第一個伊達拉利亞國王塔克文據說也是在這一時期獲得王位。公元前1世紀中葉的羅馬作家瓦羅推算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753年。這一日期為羅馬人普遍接受。羅馬人相信他們在建國之初受到7個國王的統治,其中最後的3個是伊達拉利亞人。王政時期的第二個伊達拉利亞國王塞維‧圖里烏斯所推行的改革(公元前6世紀中葉)被認為對後來的羅馬政治和社會結構有重大意義。他的改革首先是重新組織羅馬的軍隊。

最早的羅馬軍隊由3個部落(特里布)各提供1個千人隊的步兵;每個千人隊指揮官的手下有1隊騎兵,各100人。每個千人隊由10個百人隊組成,與每個部落的10個庫里亞相對應。每個庫里亞有10個氏族構成。當時羅馬有許多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的外來人,沒有公民權,也沒有服兵役的義務。塞維廢除3個舊部落,以地域為基礎建立了21個新特里布,把那些外來的居民也編納在內。到公元前241年,羅馬城市和鄉村一共有35個特里布,其後新征服的領土都被劃入已經存在的特里布。特里布取代庫里亞成為行政單位。在這一時期前後,步兵也由使用方盾和投槍改為用圓盾和短劍,還裝備有頭盔和胸甲。改革後的羅馬軍隊有193個百人隊。公民按財產分為5個等級。富有的第一等級提供80個百人隊。第一等級之上是騎士等級的18個百人隊。新的一種公民大會以百人隊為單位來組織:每個百人隊首先得出自己的多數意見,然後在大會上投票,每隊一票。騎士和第一等級有98票,在193總票數中佔多數。富有者享有政治特權,但確實承擔了沉重的軍事義務。上述改革並不是全在塞維統治時完成的,但可能他做了主要的工作。

公元前510年,最後一位國王「傲慢者」塔克文被羅馬人民驅逐,城邦的君主制結束,共和國取而代之。這一社會轉變的原因和細節不是很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王政時代的國王地位原來就比較弱小,君主制本身是原始而且不發達的。羅馬共和國由貴族所建立,其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為他們服務。50個貴族氏族只佔自由民的十分之一弱,但其成員經濟實力雄厚,相互之間婚姻和政治關係密切,控制著國家的主要權力機構。早期共和國的政體比較簡單,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執政官和元老院。兩位執政官任期一年,繼承了原先國王的權力,坐象牙椅,在官服上有紫色鑲邊,在戰爭中像原先的國王一樣擔任指揮官,並保留了象徵其強制權威的「法西斯」①。原來國王的顧問會議變成了共和國的元老院。執政官負責任命元老院成員,召集他們開會,向他們提交議題。由於執政官任期很短,元老院逐漸由咨詢機構變成監督機構,規定執政官的權力範圍,影響他們對繼任者的選擇。貴族壟斷了執政官的職位和元老院。兩位執政官理論上可以互相否決對方的決定,但實際上因為都是貴族利益的代表,關係十分融洽,難得發生衝突。

TOP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③
貴族等級以外的平民們不肯容忍自己被排斥在統治權力之外的情勢。公元前5到4世紀的羅馬經歷了貴族和平民爭權奪利的風波。關於羅馬社會形成貴族和平民兩大集團的過程,無可靠的記載流傳下來。和貴族一樣,平民也參加公民大會,在戰時要服兵役。他們和貴族的矛盾涉及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國有土地和債權法是平民積怨最多的兩個問題。王政時期的國有土地有時被無償地分配給公民,有時出售給他們,有時任由他們使用。貴族所控制的共和國不再分配土地給平民,他們又無錢購買。通過征服而得來的國有土地一般離城較遠,平民無財力和人力去佔領和使用。貴族不僅享有大量國有土地的使用權,而且難得交納本來就微不足道的地租,實際上把這些土地變為他們世襲財產。平民有義務服兵役,而他們和貴族一起流血所征服的土地只有後者才能享用。兵役負擔往往讓平民負債;而依照羅馬的債務法,負債的平民可以任由債主殺害或被債主出售為奴。在政治方面,執政官和神廟祭司的職位都由貴族壟斷;平民自己的集會所通過的決議沒有法律效力;平民與貴族的婚姻在法律上被認為是無效的,平民婦女和貴族男子所生的孩子只能是平民身份。平民無法通過聯姻加入貴族集團。

平民和貴族衝突的歷史有相當的一部分早已成為傳說和神話。平民爭取自身權益的鬥爭成果通過變成法律和政治制度鞏固下來,並因此而為後人所知。平民的政治活動採取和平有秩序的方式。他們先是選出5位保民官(後來增加到10位)作為代言人,並成功地要求元老院和執政官承認保民官人身不可侵犯的地位和否決執政官立法提案的權力。保民官因此不僅可以保護平民,而且能夠對立法活動施加影響。《十二銅板法》(公元前450年最後編成)是平民較早的一個政治勝利。這部成文的法典對貴族無法無天的暴虐行為有所限制。公元前449年的卡努雷阿法案容許平民和貴族締結合法的婚姻。公元前367年的李錫尼─賽克斯法案限制大地產,允許債務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還債,但仍然沒有廢除債權法。這一法案還規定執政官必須有一人是平民,祭司有一部分也必須由平民擔任。古老而無情的債權法要到40年之後才被廢除。根據公元前287年的霍騰西阿法案,平民大會所通過的決議和全體公民大會決議一樣有效。實際上在公元前339年以前,平民會議決議就可能已經具有這樣的性質。平民的上層因為上述的各種法案而取得和貴族相當的地位,二者逐漸融合成新貴族。

平民的勝利擴大了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增強了羅馬的軍事實力,幫助這一城邦國家通過戰爭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區建立了霸主地位。

羅馬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建立統治地位 羅馬共和國對外擴張史的第一階段是對意大利的征服,第二階段是對地中海西部和東部地區征服。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高盧和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南下攻擊羅馬,在破壞城市和索取贖金後離去。羅馬人在這次災難以後開始逐漸以武力或談判為手段確立自己在意大利半島的霸主地位,先是控制了第伯河南岸的拉丁城市,征服了中部的薩莫奈人,後又把勢力擴展到北部的伊達拉利亞人城市和南部的希臘人城市。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以兼併或結盟的形式統一了波河以南的意大利,並在各地設立羅馬人的殖民地以鞏固對廣闊地區的控制。

TOP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④
在意大利半島上,羅馬和它最早的同盟者居於中部,隔斷了南意和北意各城市之間的聯繫,戰略地位十分優越。在政治和軍事上,羅馬也有一些有利條件。羅馬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兵員充足,能夠承受比較大的傷亡,而且與之結盟的其他城市在戰時也派軍隊襄助。羅馬軍人的素質比他們的許多對手要優越。他們從小就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放哨打瞌睡或打仗當逃兵都要被判處死刑;在某些情況下,整個分隊會因為集體違反軍紀受到「十抽一法」的處罰(在每十個士兵中用抽簽的辦法挑出一人處死)。羅馬貴族對軍事戰術和戰略十分重視,注意研究敵人的動向和武器,並設法為自己的軍隊提供最新最好的裝備。羅馬人建造道路的愛好和技藝主要也是為了軍事目的而發展起來的;平坦的道路為軍隊的快速運動提供了方便。在野戰的條件下,羅馬軍隊每次宿營之前都要安營扎寨,防備敵人偷襲。羅馬軍隊和整個共和國的應戰能力在他們與迦太基人的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祖先來自腓尼基的迦太基人為「布匿人」)中得到了嚴峻的考驗。這三次大戰分別發生於公元前264年到241年,218年到201年,149年到146年。到第三次布匿戰爭時,羅馬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大大超過迦太基。

迦太基位於北非地中海沿岸(現在的突尼斯),是來自提羅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世紀初葉所建立的城市。從公元前600年左右開始,迦太基通過戰爭排擠了地中海西岸的其他商人和殖民者,到公元前3世紀控制了西班牙東南部、撒丁尼亞、科西嘉、北非沿岸和西西里島的西部,把希臘人的勢力限制在西西里東部。迦太基人擁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壟斷了地中海很多地區的貿易,建立了財力雄厚的商業帝國。和羅馬人對壘的迦太基軍隊主要由雇傭兵組成,─鬥志疲軟,但其指揮官是專業軍人,比經常更換的羅馬執政官要經驗豐富得多。迦太基的政府由商人貴族把持,有兩位執政官,3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104個法官構成的最高法院;平民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但是沒有真正的決策權。執政官和元老們不負責指揮軍隊,但專職的將軍受到他們的嚴密監督。迦太基歷來奉行謹慎的外交政策,對日益強大的羅馬懷抱戒心,但為捍衛自己的商業利益也不惜使用武力。羅馬並沒有蓄意策劃挑起與迦太基的全面戰爭,然而它在地中海地區的擴張必然要導致和後者的衝突。布匿戰爭的直接誘因是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對西西里島東部城市美塞那的爭奪。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損失了600多艘戰艦,但迫使迦太基政府放棄了西西里,並支付巨額賠款。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率領不到三萬人入侵意大利,在特來維爾(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諾(公元前217年)和康奈(公元前216年)三場有名的戰役中以少勝多擊敗羅馬人和他們的盟軍。可是羅馬和它在意大利的盟友支配著65萬人的大軍,不會因為幾次慘敗而傷了元氣。羅馬一方面在意大利和漢尼拔周旋,另一方面派兵出征西班牙和迦太基本土,終於在公元前202年北非扎馬一役擊敗漢尼拔,摧毀了迦太基的軍事實力。羅馬人對漢尼拔的恐懼並未因他的死亡和迦太基的臣服而消逝,50年之後羅馬元老院的主戰派利用這種恐懼心理煽動民眾,發起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毀滅了迦太基城,殘存的5萬居民全部被賣為奴隸。在三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北部波河流域(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高盧)、西西里、西班牙、敘利亞、馬其頓和希臘的大部分地區,成為地中海周邊地區的霸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臣服於羅馬。

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高盧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法國,凱爾特人在公元前500年以前就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在公元前1世紀形成一些強大的部落聯盟。凱爾特人的農業比較發達;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在羅納河谷建立了殖民地,促進了商業貿易活動。公元前125年到121年,羅馬征服了山北高盧羅納河南岸地區,在河北岸也取得了一些立腳點,後來還設立了山北高盧行省。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一世紀開始向南移動,壓迫羅納河以北的凱爾特部落向對岸遷徙,威脅到那裡的羅馬人。從公元前58年到49年擔任高盧總督的愷撒擊敗了高盧的諸部落,把羅馬的統治推進到了萊茵河,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阻止了日爾曼人的南進。愷撒一度進軍不列顛,但沒有在那裡建立羅馬的據點。對不列顛的征服是在公元1世紀由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完成的。在東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一直抵達底格里斯河。地理知識的貧乏使羅馬人產生了再向東擴張一點便能進入中國的錯覺。

TOP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⑤
[按此打開] [隱藏]
共和國的式微

在征服西西里時,羅馬軍事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不再覺得有增加新盟友的必要,所以將西西里以及後來征服的其他一些地區劃為行省,由羅馬派總督統治。行省居民沒有公民權,不需要服兵役,但有義務向羅馬納稅。行省制度的創立使得與羅馬結盟的城市不能再向被征服的地區移民建立殖民地。這些城市參與羅馬所進行的戰爭,但現在卻不能分享這一戰爭的重要果實。羅馬委托私人所辦的稅行在行省代收稅款,弊端叢生,加重了那裡民眾的負擔。許多羅馬總督在行省收受賄賂,大發橫財。戰爭的虜獲大部為羅馬及其將軍們所得。羅馬及其盟邦富有的貴族通過給軍隊提供裝備和物資也獲利非淺。戰爭給羅馬的自由小農所帶來的卻是貧窮和破產。在抵抗漢尼拔的戰鬥中,他們為保衛家國而自帶武器參戰,而他們自己的小農場卻因戰爭而被毀壞或因無人照料而荒蕪。來自行省的廉價谷物和依靠大量戰俘發展起來的大奴隸主經濟的競爭使得小農的經濟處境越發艱難。破產小農離開土地,加入羅馬城日益龐大的無產者隊伍。羅馬元老院成員多為擁有大量地產的奴隸主,他們的家族壟斷著執政官和行省總督等關鍵的官職,並注意保護行省的上層貴族,開始與之逐漸融合。元老院成員對商業活動沒有興趣,以致於在公元前218年同意通過禁止他們擁有航海船舶的法令,並且容許讓貿易和稅收成為其他等級壟斷的事業。羅馬公民裡的騎士等級通過參與行省的稅收和因羅馬的擴張而發展起來的商業活動大大增長了經濟實力。他們要求取得和元老們相同的政治地位。而且希望加強對行省貴族的搾取。騎士、元老貴族和破產的小農在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中互相利用、鬥爭激烈,最終毀滅了共和政體。

羅馬共和國的衰落是一部血腥的內戰史。公元前1世紀30年代和20年代,提比略‧格拉古和蓋約‧格拉古兄弟在騎士等級的支持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希望能夠以此緩和各階層之間的衝突。他們提議授予羅馬的盟友們公民權,將國有土地分給無地的小農,重新開始在被征服地區的殖民,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把谷物賣給羅馬的貧民。格拉古兄弟在元老院內有一些同情者。大部分元老和騎士的一部分激烈反對他們的改革主張,卑鄙地謀殺了兩兄弟,但並沒有因此解決統治集團內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矛盾。唯一沒有被廢除的改革成果是對貧民的救濟。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當權者後來將廉價谷物變為免費食品,爭相討好羅馬的無產者。格拉古改革的失敗意味著羅馬統治階級不再有堅強的政治意志來通過改革穩定和擴大貴族共和國政體的社會基礎。既然如此,共和國的衰落就難以避免了。

直接摧毀共和國的力量是羅馬的下層平民和軍隊,二者其實是一個社會群體。自由小農原本構成羅馬軍隊的主幹,具有從軍所要求的最低財產資格,能夠攜帶自己的武器參戰。小農的破產威脅到這一兵源,所以在公元前91年到89年意大利盟邦起義爭取公民權時,羅馬比較痛快地讓步了,借以擴大公民士兵的來源。但此舉並沒有扭轉小農破產所造成的軍隊兵源問題。羅馬將軍馬略在擔任公元前107年執政官時實行軍事改革,取消了當兵的財產資格,從鄉村的無產者中挑選壯士入伍,建立了一支專業化的軍隊。羅馬元老院的墨守成規和貴族偏見把這支原本可為共和國所用的武裝力量推入了將軍們的掌握之中。元老院首先不願意付給士兵豐厚的軍餉,仍然指望他們僅僅滿足於和將軍分享戰利品。其次,羅馬政府不容許平民士兵憑借戰功升遷為軍官;他們從軍的好處主要是,他們的統帥在通過軍事勝利獲得政治影響之後可以為他們爭得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這樣一批平民士兵對元老院沒有忠誠感,只是追隨他們的將領,既廝殺於對外征服戰爭的疆場,又熱中於爭權奪利的內戰。共和國晚期的政治充滿了不同派別的將軍互相殘殺政敵的血腥味,失敗的一方常常被宣佈為「人民公敵」,其下場是被剝奪財產和處死。獲勝的一方控制羅馬城,以面包和公共娛樂收買那裡丑態畢露的無產者,利用他們搜捕和追殺政治對頭。

TOP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⑥
在公元前1世紀多次殘酷內戰之後,傾向於改革派的愷撒連續在幾次戰役中擊敗了支持元老院貴族的龐培派部隊。愷撒於公元前48年進軍埃及,扶植嫵媚的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主持托勒密王朝的朝政,利用當地的財富增加了自己的實力。他於45年領兵回到羅馬,次年2月份第五次擔任執政官,並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共和政體是羅馬的古老制度,許多人對之抱有深厚的感情。以手下26個軍團為後盾的愷撒實際上擁有獨斷獨行的君主權力,但他仍然保留了充滿他的政敵的元老院,不敢流露出崇拜君主制的意向,以免觸犯眾怒。儘管如此,元老貴族還是在44年3月設計謀殺了愷撒。這一陰謀並沒有挽救共和國。愷撒手下的軍官們和他的養子屋大維很快消滅了與他們作對的元老院成員。屋大維於31年打敗了他從前的盟友、當時以埃及為據點的安東尼,逼迫他和已經嫁給他的克里奧帕特拉雙雙自殺,並處死了愷撒和後者所生之子。手握重兵的屋大維在羅馬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一勞永逸地結束了共和政體。

共和國和帝國早期的經濟 共和國晚期意大利農村經濟的特點是大地產的增加。當時征服戰爭節節勝利,戰利品在羅馬上層統治者中間造就了一批富有者,他們還通過擔任行省總督或以私人身份包辦稅收和公共工程而巧取豪奪。這些富豪的收入有相當的一部分被用來購買土地或租賃國有土地。大地產的經營帶有追求利潤的目的。農業技術這時有一定的改進。為了恢復地力,谷物和豆類的種植交替。羅馬人這時也學會了深耕和良種的選擇。羅馬城對糧食的大量需求主要靠從西西里和和其他行省進口廉價谷物來滿足。意大利各地所出產的谷物只供當地的居民消費,大地產的主人為了牟利,轉向發展橄欖油和葡萄酒的生產,或者經營以養羊為主的大牧場,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向附近的城鎮供應蔬菜、水果、肉類和羊毛。所謂大地產,其實就是大牧場,或是同一主人所擁有的多處中小農場、橄欖園和葡萄種植園。大地主廣泛地使用奴隸,他們不會應召服兵役,而且比自由的雇工便宜;很多破產的自由小農流入羅馬城去享受國家提供給無產者的福利,並不留在鄉村任人雇傭。共和國末期的血腥內戰並沒有引起經濟上的突然變化。馬略的軍事改革使小農擺脫了沉重的兵役負擔,可能是公元1世紀農村經濟和社會相對穩定的原因。馬略和他以後的羅馬將軍都盡力幫助自己的老兵在各行省獲得土地,結果這些意大利人大批地移民到西西里、高盧、希臘、北非和西班牙等地,促進了那些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北非、西班牙的橄欖園和高盧的葡萄種植業都是這些移民建立起來的。奴隸仍然被大量地使用於鄉村經濟。這一時期所發生的奴隸反抗活動有著名的「斯巴達克起義」。有些奴隸主開始用自由佃農取代奴隸;奴隸主對奴隸的態度有所軟化,當時流行的農書提出獎勵比鞭打更能控制奴隸。

內陸交通的不便極大地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羅馬的對外征服和它對西班牙銀礦的控制無疑刺激了外地產物流入意大利,但意大利對外的出口並沒有相應的增長。海上貿易多由希臘人經營。羅馬人所擅長的是金融業。共和國晚期的銀行家可以為商人們提供信用擔保。稅行的組織類似現代的「股份公司」,一般百姓都可投資加入,股東們分擔風險。具體負責稅行運作的則是大股東。稅行有法人資格,其利益和責任不因某一股東的死亡和退出而改變。為了收稅和與政府簽定有利可圖的契約,稅行設有廣泛的情報網和傳遞情報的特快信使。這些代國家收稅的商人也承包大批的公共工程和國有礦山的開發。羅馬共和國經濟管理制度的簡單原始在一定程度上因為私人參與稅收而得到某種彌補。

TOP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⑦
羅馬帝國早期大地產和小農經濟並存,前者對後者不再有大規模的兼併。意大利的大地產主人在共和國晚期內戰中受到一定的衝擊,許多大地產不僅換了業主,而且被切割成中等大小的地產。屋大維給予自由農民無息貸款,減緩了小農的破產,穩定了小農經濟。征服戰爭的停止意味著戰俘這一奴隸的重要來源的枯竭,奴隸的價格也隨之而上漲,更多的奴隸主試圖把自己的部分土地租給佃農或者雇傭自由幫工以補充奴隸之不足。奴隸的來源逐漸轉向家生奴,奴隸與主人的關係也有進一步的改善。農牧業的技術這時有一些革新,人工種植的草場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羅馬貴族享用的高品質橄欖油和葡萄酒仍然來自意大利,但西班牙和高盧的產品開始向這裡大量輸入;西西里一些農場被改成養羊的牧場,北非和埃及取代西西里成為供應羅馬糧食主要的地區。帝國對整個地中海地區的穩固統治和較長時期的和平無疑有利於貿易的進行,羅馬的上層統治者對工商業的態度也由冷漠變為積極,元老院貴族開始涉足製造業和商業。一項比較特出的工業是使用吹管為工具的玻璃製造,這是古代中國所沒有的。東方各行省有繁榮的手工業,尤其擅長玻璃和絲綢(有的和亞麻混紡)的生產。西部各行省礦業發達,還出產陶器和紡織品。

不少新的商路得到開拓。羅馬的船隊開辟了從萊茵河下游經過北海到日耳曼和斯堪的納維亞的航路。歐洲與東亞的陸路交通受到敵對的帕提亞王國的阻撓,但從蒙古出土的希臘織物表明傳統的「絲綢之路」可能偶爾還在使用;羅馬帝國商人一般經過海路到達印度,然後從那裡取得中國的貨物以及印度的香料和珠寶。羅馬人為獲得乳香也航行到東非的贊比亞和桑給巴爾,但從未對非洲內陸進行過探索。塞涅卡曾經預言說,西班牙海岸對面的大陸可以通過跨海航行到達。遠方的商路勾引起人們的神思遐想,不過羅馬帝國的大宗貿易還是在各行省之間進行。除了奢侈品之外,商人們也頻繁交易日用百貨,如陶器、玻璃製品、花磚和青銅的廚房用具。在工商業中,奴隸在行省和羅馬以外的意大利並不是主要的勞動力。除了自由人之外,大量釋奴也加入了手工業和貿易活動。羅馬帝國早期的經濟發展不僅維持了意大利的繁榮,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行省人所擁有的財富。

工商業在意大利或帝國的其他地區都不是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活動,擁有地產被各階層看成是最能提高和維持社會地位的手段。羅馬帝國統治階級的核心是大地主,不是富有的工商業者,後者往往設法通過聯姻、從政、購置地產和改變生活方式進入以前者為主體的大貴族圈子。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大地主都能進入元老院、成為國家的政治精英。

在羅馬帝國最初的二百年裡,羅馬城的人口保持在一百萬左右。對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和軍隊的物資供應是羅馬帝國經濟的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羅馬城寄生於整個帝國的經濟資源之上。當時羅馬每年進口200,000到400,000噸的小麥,前一個數字據學者估計是防止饑餓發生的最低限額。這些谷物主要來自行省向羅馬政府交納的賦稅。大量的谷物被免費地提供給羅馬成群的流氓無產者,後來國家還向他們發放橄欖油、豬肉和葡萄酒。從公元1世紀初到2世紀末,羅馬軍隊從大約300,000人增加到400,000人。軍隊的各單位分布在帝國的廣闊地區,其供應的方式因地方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和平時期,軍隊大多由所在的行省供應,並就近購買一部分物資。駐紮在偏遠和荒涼地區的羅馬軍隊往往有自己的手工業作坊和農牧場,生產所需的生活用具、裝備和食品。戰時的羅馬軍隊經常從行省居民那裡無償徵集軍需品,3世紀以後戰爭頻仍,這種索求成為百姓的沉重負擔。不同的行省對國家所承擔的經濟義務有所不同。北非、西西里、沙丁尼亞和埃及主要向羅馬提供谷物;大批羅馬軍隊在北部和西北部的行省防衛邊界,那裡的居民的主要負擔是軍隊的物資供應;羅馬士兵和官吏的一部分收入是以貨幣的形式發放的,而向政府交納現金賦稅的主要是西班牙、高盧南部以及小亞細亞行省。以羅馬帝國的疆域和人口而言,其政府和軍隊都不能算龐大,國家的賦稅對臣民來說一般不構成難以承受的負擔。後來西羅馬帝國衰落是因為政府太弱太小,而不是因為政府的索求壓垮了臣民。

--------------------------------------------

①由12侍從各自所攜帶一束細木棍,當執政官離開羅馬城時每束木棍中間插有斧頭,標誌著他現在有不受限制的軍事權威

TOP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