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分
- 1817
- 要地威望
- 432
- 通用貨幣
- 1089
- 要地貢獻
- 398
|
7#
發表於 2011-8-26 00:3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節 羅馬對地中海地區的征服⑦
羅馬帝國早期大地產和小農經濟並存,前者對後者不再有大規模的兼併。意大利的大地產主人在共和國晚期內戰中受到一定的衝擊,許多大地產不僅換了業主,而且被切割成中等大小的地產。屋大維給予自由農民無息貸款,減緩了小農的破產,穩定了小農經濟。征服戰爭的停止意味著戰俘這一奴隸的重要來源的枯竭,奴隸的價格也隨之而上漲,更多的奴隸主試圖把自己的部分土地租給佃農或者雇傭自由幫工以補充奴隸之不足。奴隸的來源逐漸轉向家生奴,奴隸與主人的關係也有進一步的改善。農牧業的技術這時有一些革新,人工種植的草場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羅馬貴族享用的高品質橄欖油和葡萄酒仍然來自意大利,但西班牙和高盧的產品開始向這裡大量輸入;西西里一些農場被改成養羊的牧場,北非和埃及取代西西里成為供應羅馬糧食主要的地區。帝國對整個地中海地區的穩固統治和較長時期的和平無疑有利於貿易的進行,羅馬的上層統治者對工商業的態度也由冷漠變為積極,元老院貴族開始涉足製造業和商業。一項比較特出的工業是使用吹管為工具的玻璃製造,這是古代中國所沒有的。東方各行省有繁榮的手工業,尤其擅長玻璃和絲綢(有的和亞麻混紡)的生產。西部各行省礦業發達,還出產陶器和紡織品。
不少新的商路得到開拓。羅馬的船隊開辟了從萊茵河下游經過北海到日耳曼和斯堪的納維亞的航路。歐洲與東亞的陸路交通受到敵對的帕提亞王國的阻撓,但從蒙古出土的希臘織物表明傳統的「絲綢之路」可能偶爾還在使用;羅馬帝國商人一般經過海路到達印度,然後從那裡取得中國的貨物以及印度的香料和珠寶。羅馬人為獲得乳香也航行到東非的贊比亞和桑給巴爾,但從未對非洲內陸進行過探索。塞涅卡曾經預言說,西班牙海岸對面的大陸可以通過跨海航行到達。遠方的商路勾引起人們的神思遐想,不過羅馬帝國的大宗貿易還是在各行省之間進行。除了奢侈品之外,商人們也頻繁交易日用百貨,如陶器、玻璃製品、花磚和青銅的廚房用具。在工商業中,奴隸在行省和羅馬以外的意大利並不是主要的勞動力。除了自由人之外,大量釋奴也加入了手工業和貿易活動。羅馬帝國早期的經濟發展不僅維持了意大利的繁榮,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行省人所擁有的財富。
工商業在意大利或帝國的其他地區都不是佔主導地位的經濟活動,擁有地產被各階層看成是最能提高和維持社會地位的手段。羅馬帝國統治階級的核心是大地主,不是富有的工商業者,後者往往設法通過聯姻、從政、購置地產和改變生活方式進入以前者為主體的大貴族圈子。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大地主都能進入元老院、成為國家的政治精英。
在羅馬帝國最初的二百年裡,羅馬城的人口保持在一百萬左右。對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和軍隊的物資供應是羅馬帝國經濟的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羅馬城寄生於整個帝國的經濟資源之上。當時羅馬每年進口200,000到400,000噸的小麥,前一個數字據學者估計是防止饑餓發生的最低限額。這些谷物主要來自行省向羅馬政府交納的賦稅。大量的谷物被免費地提供給羅馬成群的流氓無產者,後來國家還向他們發放橄欖油、豬肉和葡萄酒。從公元1世紀初到2世紀末,羅馬軍隊從大約300,000人增加到400,000人。軍隊的各單位分布在帝國的廣闊地區,其供應的方式因地方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和平時期,軍隊大多由所在的行省供應,並就近購買一部分物資。駐紮在偏遠和荒涼地區的羅馬軍隊往往有自己的手工業作坊和農牧場,生產所需的生活用具、裝備和食品。戰時的羅馬軍隊經常從行省居民那裡無償徵集軍需品,3世紀以後戰爭頻仍,這種索求成為百姓的沉重負擔。不同的行省對國家所承擔的經濟義務有所不同。北非、西西里、沙丁尼亞和埃及主要向羅馬提供谷物;大批羅馬軍隊在北部和西北部的行省防衛邊界,那裡的居民的主要負擔是軍隊的物資供應;羅馬士兵和官吏的一部分收入是以貨幣的形式發放的,而向政府交納現金賦稅的主要是西班牙、高盧南部以及小亞細亞行省。以羅馬帝國的疆域和人口而言,其政府和軍隊都不能算龐大,國家的賦稅對臣民來說一般不構成難以承受的負擔。後來西羅馬帝國衰落是因為政府太弱太小,而不是因為政府的索求壓垮了臣民。
--------------------------------------------
①由12侍從各自所攜帶一束細木棍,當執政官離開羅馬城時每束木棍中間插有斧頭,標誌著他現在有不受限制的軍事權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