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轉帖]5500萬人為一個人陪葬

5500萬人為一個人陪葬
文章提交者:維京monkey 加貼在 一、二戰史 鐵血論壇http://bbs.tiexue.net/post_4880257_1.html

•        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希勒勒和愛娃•布勞恩服氫化鉀毒丸自殺,希特勒隨後還用手槍向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此時全世界已經有超過550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  本文將深度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過程,並預估第三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

  綏靖退讓,終破產;借刀殺人,終害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領土被分割,奧匈帝國被肢解,法國元氣大傷,大英帝國仍然勉強掌握世界領導權,美國大發戰爭財,蘇俄迅速崛起,中國軍閥割據,日本蠢蠢欲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使巴爾幹地區出現利益真空。奧匈帝國被肢解為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多個國家,使東歐地區出現利益真空。日本對軍閥割據的中國垂涎三尺。

  蘇俄從1921開始迅速崛起,德國從1933年開始再次迅速崛起。這兩個新近崛起的大國必然覬覦奧匈帝國肢解後留下的東歐地區。《一顆子彈殺死1537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一文中已經指出,爆發世界大戰的三個條件:大國崛起、軍備競賽和利益真空。現在就差軍備競賽了。

  英國和美國並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使法國獨霸歐洲大陸,導致歐洲大陸勢力失去均衡。因此,一戰後美國和英國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扶持德國。英國希望德國重整軍備以制衡法國。英法希望德國與蘇聯決戰,美英希望日本進攻蘇聯,從而坐收漁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實表明,英法即使打敗德國也不能從戰爭中撈到什麼好處。自身實力下降,國內殘垣斷壁,經濟凋零,欠下美國巨額戰爭貸款,戰爭賠款也不了了之。因此,英法不希望與德國再次發生戰爭。基於以上考慮,英法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允許德國在東歐有行動的自由,以便將德國禍水引向蘇聯。同理,美英法對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行為不聞不問,希望將日本禍水引向蘇聯。這樣一來,列強之間進行的已經不是軍備競賽了,而是戰備競賽。

  蘇聯認為堅決不能落入英法美的圈套,讓蘇聯與德日決戰,而使英法美得以脫身。因此,蘇聯首先在1939年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共同瓜分東歐,使德國可以在1940年全力以赴地蹂躪英法聯軍;然後在1941年4月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使日本可以放心大膽地1941年12月偷襲美國的珍珠港。處於弱勢地位的中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只能在這場列強博弈中首先作出犧牲。

  德國的戰略構想是在不與英法交戰的情況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其後打敗法國,然後解決蘇聯,最後打敗英國,與日本和美國分治世界。因此,德國認為與英國發生戰爭應該是1945年之後的事。所以,在1939年時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數量還不到英國皇家海軍的三分之一。

  日本的戰略構想是首先佔領朝鮮,其後佔領中國東北,然後吞併中國,最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中國軍閥割據的局面給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機,後來“保存實力”的軍閥思維使得中國國民政府和東北軍不戰而退,讓出東三省,對日採取退讓政策。


  英法美蘇德日的既定方針和戰略構想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二戰三要素”:

  1、蘇德崛起,覬覦東歐;中國割據,日本垂涎;

  2、英法對德採取綏靖政策,中國對日採取退讓政策;

  3、英法美想把德日禍水引向蘇聯,蘇聯想讓德日之刀指向英法美;

  綏靖退讓,終破產;借刀殺人,終害己。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這樣必然地爆發的。英法對德綏靖,最終不得不在1939年對德宣戰。中國對日退讓,最終不得不在1937年全面抗日。美英法在德日的突襲中吃了大虧,蘇聯也在1941年6月的德軍閃擊中全面潰退。

  一戰是在德奧意與英法俄針鋒相對,為爭奪巴爾幹、市場和殖民地的情況下爆發的。二戰是在德日意侵略、英法綏靖、中國退讓、英法美蘇借刀殺人的情況下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在什麼情況下爆發?


  2050年之前,歐盟致力於一體化,擺脫對美國的軍事依賴;俄羅斯致力於恢復經濟和軍事實力,恢復對東歐和世界的影響;日本致力於擺脫美國的控制;中國致力於和平崛起;其他國家都致力於和平發展;只有美國致力於維護世界霸權,遏制或打擊任何可能挑戰其霸權的國家和地區。2050年之前,人類文明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是遏制與反遏制的矛盾,即美國與被遏制物件之間的矛盾。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俄發展迅速。因此,中美矛盾和美俄矛盾是21世紀初期的主要矛盾。隨著,歐盟和日本的發展,美歐矛盾和美日矛盾也在發展。2050年之前,人類文明內部有五大矛盾:中美矛盾、美俄矛盾、歐俄矛盾、美歐矛盾和美日矛盾。那對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主要取決於中美歐俄日之間的相對實力的變化。如果中國發展迅速,那麼中國就是美國的主要遏制對象。如果俄羅斯快速恢復,那麼美俄矛盾和歐俄矛盾就將尖銳起來。如果歐盟的軍事能力不斷增強,那麼歐俄矛盾和美歐矛盾就將激化。總的來說,從1945年到2050年人類都處於一種“世界大戰不會發生,局部戰爭此起彼伏”的狀態。

  2050年之後,“六盟七國”的基本格局和“三峰兩盟三國”的力量對比與一戰前列強爭霸,二戰前列強博弈的局面頗有相似之處。第三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可能是由多場同時爆發的局部戰爭構成的,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多個國家內部革命與外部衝突形成第三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可能性最大。一戰是帝國主義內部的爭霸戰,二戰是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第三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就是伴隨世界革命和政權變更而發生的由多場局部戰爭或衝突構成的人類文明共和國的奠基之戰。

  “同盟協約針鋒相對,美德崛起,德奧俄爭奪巴爾幹”是“一戰三要素”。本書把一戰三要素和二戰三要素概括為“曾大江世界大戰三要素”:大國崛起、軍備競賽、利益真空。2050年之前缺乏“利益真空”,2050年之後缺乏“大國崛起”。因此,會發生第三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但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罪與罰的分裂,仇與恨的融合

  1918年11月11日淩晨五點,德國代表簽署了停戰協議,德軍開始向國內撤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但德國士兵並不認為他們在戰爭中被打敗了。德國士兵發現德方的停戰代表都是文官,於是德國士兵生產了一種被出賣的感覺。這種感覺逐漸在德國國內形成了一個傳說:德軍並沒有在戰場上被打敗,是背後中了國內賣國賊的暗劍。包括希特勒在內的許多德國人對“背後中了暗劍”的傳說形成了一種執迷不悟的信仰。

  能夠否定這個子虛烏有的傳說的事實遍地皆是,但是千百萬德國人不願意正視這些事實,他們要為戰敗、恥辱和悲慘的處境尋找替罪羊。這個替罪羊就是簽訂停戰協定的德國魏瑪政府。


  民族自尊心和國家虛榮心使得人們不願意反思歷史和正視事實。德國人不承認戰敗,日本人不承認侵略,中國人不敢揭開文化大革命的傷疤。人們總是從自己的立場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事物,人們總是用自己的標準篩選或篡改事實寫成歷史。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從西元前4500年起,亡種亡國、戰爭屠殺、決策失誤的教訓就在不斷地累積。人類反思歷史的結果就是重蹈覆轍,為恥辱架和教訓堂添磚加瓦。

  法國和英國把導致第一世界大戰的全部責任推給了德國。法國希望德國在42年內保持貧窮。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簽訂。凡爾賽和約使得德國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還失去了13%的領土和10%的人口,而且還要向協約國繳納巨額戰爭賠款。德國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陸軍。

  1920年3月,德國一位將領及其黨羽試圖顛覆魏瑪政府。政府被迫從魏瑪逃到德累斯頓。1920年8月,德國馬克極度貶值,100萬馬克兌換1美元。以前7000馬克就可兌換1美元。無數德國人破產,德國經濟已經崩潰,馬克已經成為廢紙。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有理由相信是法國,是凡爾賽和約,是戰爭賠款,是魏瑪政府讓他們饑腸轆轆,食不果腹。

  1921年,協約國賠償委員會要求德國在30年內賠償戰勝國330億美元。由於美元在二戰後不斷貶值,1921年的330億美元大約相當於2008年的1萬億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畫”。這是一個沒有懲罰的和平條約。但是凡爾賽和約卻與“十四點計畫”背道而馳。德國感覺受騙了。

  德國中了暗劍,德國受騙了。法國、凡爾賽和約、戰爭賠款、魏瑪政府、……造成了德國的悲慘處境。這就是一戰後,德國人對一戰的心理認知。一個政黨如果要獲得選票,怎能不迎合這種心理,怎能不利用這種心理?多個政黨的鼓吹,輿論的煽動,民眾的心理認知被不斷肯定和強化,復仇的火焰開始在德國人的心中熊熊燃燒。復仇的物件當然是宿敵法國、簽訂不平等和約的德國魏瑪政府和傳說中的猶太人。

  戰敗後的第一屆政府或臨時政府往往成為替罪羊,他們承認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難逃傀儡政府和出賣國家利益的惡名。敵人扶持起來的政府是沒有多少公信力的。魏瑪政府是按照戰勝國的要求組建的。一個國家的政權豈能按照另一個或幾個國家的要求組建?有識之士大多會避免在這樣的政府中扮演任何角色。一個缺少有識之士的政府註定是軟弱無能的。現在的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就是這樣的政府,他們是按照侵略者的要求組建起來的政府。與魏瑪政府一樣,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是軟弱無能的。美英軍隊稍有鬆懈,阿富汗的局勢就會變化,一個靠外國軍隊維持局面的政府有什麼尊嚴可言。


  金融資本大發戰爭財,讓戰爭來得更猛烈些吧!

  法國希望德國在42年內保持貧窮,但美國和英國並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導致歐洲大陸勢力失去均衡。因此,一戰後美國和英國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扶持德國。

  德國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戰爭賠款。為了打贏一戰,英法等國拖欠美國的戰爭貸款高達103.4億美元(大約相當於2008年的3200億美元)。英法不能從德國獲得戰爭賠款,卻要向美國償還戰爭貸款。於是英國提出放棄從德國獲得戰爭賠款,同時要求美國勾銷戰爭貸款。這樣,國際金融資本大發戰爭財的計畫就泡湯了。

  金融資本從1887年就開始支持德奧意英法俄等國就不斷擴軍備戰。為了擴軍備戰和維持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金融資本支持了27的軍備競賽終於開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鮮花,金融資本又對第一世界大戰資助到底。在這即將收穫的季節,豈能勾銷戰爭貸款?

  1924年,美國提出“道威斯計畫”。該計畫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支付戰爭賠款。大量美元注入德國,使德國復蘇,然後以支付戰爭賠款的形式流入英法等國,最後以償還戰爭貸款的形式回到美國手中。經過這樣一個良性迴圈,美國不僅收回了巨額戰爭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還賺到了巨額的利潤,並且為德國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大量的美元。後來,戰爭賠款不了了之,大量美元仍然繼續注入德國。

  貸款搞軍備競賽→貸款打世界大戰或局部戰爭→戰後收回戰爭貸款和利息,國際金融資本探索出一條無風險高回報的資本增值途徑。因此,必須重新武裝德國,迫使英法德等國再搞軍備競賽,再打世界大戰或局部戰爭,再次收回戰爭貸款和利息。每完成一次“戰爭發財迴圈”,就能實現一次資本的巨額增值,讓戰爭來得更猛烈些吧!


  美國成功了,國際金融資本成功了!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二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繼續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黃金儲備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60%,這使它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盟主。

  軟弱的中國人在恥辱中煎熬

  中國清政府從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以來,不斷戰敗不斷簽訂不平等條約。1876年左宗棠武力收復除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準備武力收復伊犁時,清政府再簽不平等條約,割讓伊犁西部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沙俄。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國在軍事上獲勝後仍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1895年,清政府能戰而不戰,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簽訂《馬關條約》。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從俄國手中獲得旅順和大連。1907年,日本在瀋陽駐紮了1個師團和6個大隊的關東軍。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日本關東軍的兵力達到2萬人。

  1918年到1928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東北。1925年張作霖與蘇聯在中國東部鐵路問題上發生糾紛。1926年8月蘇聯政府命令蘇軍情報局對張作霖採取暗殺行動。1926年9月24日,蘇聯的第一次暗殺失敗。1928年張作霖拒不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日本關東軍也開始策劃暗殺張作霖的行動。日本關東軍與蘇軍情報局不謀而合,在1928年6月4日清晨,同時實施暗殺張作霖的行動。1928年6月4日晨5時30分,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在行駛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好的炸藥炸得粉碎。張作霖受重傷,四小時後不治身亡。

  “皇姑屯事件”後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執掌30萬東北軍。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中國軍閥割據局面結束,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蔣介石秉承了晚清政府“積極議和,消極應戰”的精神,命令張學良避免與日本關東軍發生衝突。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 1931年9月12日,蔣介石在河北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准抵抗。”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 中國東北軍在東北有16.5萬駐軍,日本關東軍只有2萬人。但東北軍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1931年2月,日本佔據東三省全境。晚清政府在慘敗的情況下簽訂了《馬關條約》,蔣介石政府竟然以不戰而退的實際行動執行了“東三省贈送條約”。“東三省贈送條約”是比《馬關條約》更大的恥辱。“東三省贈送條約”極大地鼓勵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決心和信心,極大地增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能力。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出兵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初日軍對華侵略總兵力達到40萬人,而國民政府在1937年就擁有200萬軍隊。

  態度懸殊比實力懸殊更容易引發戰爭,更容易蒙受損失。不在萌芽時期採用強硬政策,就只能在最後兵戎相見。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是日本第二輪侵華的開始,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退讓政策達到巔峰的標誌,1937年的“七七事變”是中國退讓政策徹底破產的標誌。無獨有偶,1936年德軍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是德國重新武裝的開始,1938年的“慕尼克協定”是英法綏靖政策達到巔峰的標誌,1939年的“閃擊波蘭”是英法綏靖政策徹底破產的標誌。中國的退讓政策和英法的綏靖政策都讓自己吞食了苦果:2100萬中國人死于抗日戰爭,整個歐洲自文藝復興起500多年來的物質積累損失殆盡。

  黑暗崛起,納粹黨奪得德國政權

  1889年4月20日18時30分,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和德國邊境的小鎮布勞瑙。希特勒曾經決心要做藝術家,1907年和1908年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繪畫系,都未被錄取。1909年到1913年中學沒有畢業的希特勒在維也納過著非常貧窮的,食不果腹的生活,但卻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希特勒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而是一個演講天才、膽識過人的政治家、慧眼獨具的冒險家和最終失敗的野心家。

  如果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可能得到更好的。輟學創業的千萬富翁和失業創業的億萬富翁比比皆是。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遭遇挫折之後才有所成就的。希特勒沒有成為畫家,卻成了政治家。


  1914年到1918年希特勒作為德國巴伐利亞後備步兵第十六團的一名下士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作戰英勇,希特勒在1914年12月獲得了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在1918年8月又獲得了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

  1919年,30歲的希特勒在慕尼克加入了成員還不到100人的德國工人党。希特勒在“德國工人党”前面加上了“國家社會主義”,變成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党,簡稱納粹黨。納粹黨的社會主義外衣讓不少人誤認為希特勒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只是希特勒騙取底層民眾支援、迷惑工人階級和最終奪取政權的一種手段。

  憑藉富有煽動性的演講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為了納粹党領袖。希特勒大肆抨擊《凡爾賽和約》,又贏得了眾多德國人的支持。後來,希特勒獲得了曾經任德軍參謀長的魯登道夫的賞識。

  抨擊多數人都厭惡的事物,你就一定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讚美美好的事物卻不一定能夠得到支持。政治家要有大的作為都必須得到中下層階級的支援。而中下層階級往往是容易被矇騙的物件。

  34歲的希特勒為納粹黨制定了武裝奪取政權、撕毀《凡爾賽和約》、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政治路線。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魯登道夫聯手發動了“啤酒館政變”,但是政變失敗了。政變失敗後,魯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國罪,希特勒被判處五年監禁。希特勒被關押在慕尼克城外的蘭斯堡要塞。在政府高層納粹同情者的幫助下,魯登道夫被無罪釋放,希特勒的刑期減為九個月。希特勒利用九個月的監獄生活口述了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奮鬥》。後來,“啤酒館政變”、九個月的刑期和《我的奮鬥》成為希特勒的政治資本。

  並不光彩的經歷可能成為非常重要的資本。政治犯的牢獄經歷往往就是其不可磨滅的政治資本。由於政治原因而獲刑的人容易讓人相信其政治立場的堅定性,無論其政治立場是為大眾服務還是為某個利益集團服務。


  1926年,37歲的希特勒決定放棄武裝奪取政權的策略。希特勒決定通過議會選舉,使納粹党成為執政黨,進而統治德國。1928年5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只贏得81萬張選票,12個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黨。

  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市股價暴跌,由此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其經濟本來就非常脆弱,經濟危機使德國經濟幾乎陷於停頓。德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0.6%,農業生產下降了30%,全德6600萬人中有一半在饑餓和貧困中掙扎。這一切,給希特勒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納粹黨的25點綱領,這個綱領無所不包,幾乎能滿足每個人的任何一項要求。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與土,就是狂熱的種族主義和領土擴張政策。這不僅吸引了陸軍以及工業巨頭,即使對生活在戰敗國陰影籠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騙性和誘惑力。

  1932年,德國國會大選中,納粹党成了最大黨。1933年1月30日,馮•興登堡總統說服43歲的希特勒出任總理。但是,納粹党在內閣成員中只有兩個名額。

  1933年2月,國會大廈發生火災。希特勒趁機指控左翼政黨是大火的幕後策劃者,並說服興登堡總統對他們進行政治限制。希特勒以國會大火為由逮捕了左翼政黨代表。隨後,其他政黨也被逐一禁止活動。

  用嘴巴開出一系列空頭支票就可以贏得全民民主選舉。全民民主選舉最大的弊端就是為極端主義分子、野心家、陰謀家和市井流氓提供了掌握政權的機會。掌握政權之後,在民主國家搞獨裁也不是一件難事。拿破崙、希特勒和薩達姆都成功地將民主變成了獨裁。


  1934年8月,馮•興登堡辭世。希特勒繼任德國總統,集總統、總理和軍隊最高統帥職務于一身,所有人尊稱他為“元首”。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對德國國家政權的絕對控制。

  我們已經處在戰爭狀態,所差的只是實際開火而已

  納粹黨上臺後,採取多種強有力的措施促進德國經濟和軍事的發展。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比1933年納粹党上臺時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業率則降低到1.2%,遠低於其他歐洲國家。納粹政府確實改善普通德國人的生活,從而得到了更多的支援。在政治天才希特勒、經濟天才沙赫特、宣傳天才戈培爾、軍事天才古德里安等一大批納粹精英的治理下,德國在6年內迅速崛起,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急劇膨脹。

  希特勒的戰略構想是在不與英法交戰的情況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其後打敗法國,然後解決蘇聯,最後打敗英國,與日本和美國分治世界。希特勒一直在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戰略構想。1934年初,維也納爆發工人起義,奧地利總理陶爾菲斯嚴酷地鎮壓了起義。希特勒想趁機推翻陶爾菲斯政府,吞併奧地利。1934年7月25日,納粹暗殺了陶爾菲斯,但政變失敗了。而且墨索里尼不同意此次政變。希特勒只好暫時放棄對奧地利的入侵。希特勒認識到德軍還不夠強大,不能用武力支持這種冒險。因此,希特勒加緊暗中重整軍備。德國陸軍奉命在1934年10月1日前從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希特勒把德國工人繳給勞工陣線的會費挪用于擴建海軍。戈林則命令製造商設計軍用飛機,積極組建空軍。英國希望德國重新武裝以制衡法國,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

  1936年,希特勒打算進行又一次冒險——重占萊茵蘭非軍事區,德軍將領們對此表示抗議,他們認為此舉可能刺激法國。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改變初衷,只派遣了少數象徵性的部隊進行試探。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三營國防軍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希特勒說:“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點軍事力量,即使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然而,英國和法國都沒有行動。希特勒的第二次冒險成功了。

  1936年6月,德國和義大利幫助佛朗哥將軍隊從西屬摩洛哥經過直布羅陀海峽,調運到西班牙,支持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希特勒想出兵援助弗朗哥,德軍將領們對此表示抗議,他們擔心此舉會引起英法的不滿。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改變初衷,限制德國給與弗朗哥援助。德國和義大利大力支持西班牙法西斯,而蘇聯不想為了西班牙左翼政府過度招惹德國納粹和義大利法西斯。其他國家則保持中立,弄了個國際不干涉委員會,把國際縱隊也從西班牙撤走了。1939年3月底,佛朗哥贏得西班牙內戰,建立西班牙法西斯政權。西班牙內戰幾乎把整個歐洲都卷了進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


  1936年12月17日,納粹黨二號人物戈林向柏林的實業家和高級官員直率地說出了將要發生的事情:我們正在臨近戰爭,需要極為龐大的生產能力。前途只有兩條,不是勝利就是毀滅。我們已經處在戰爭狀態,所差的只是實際開火而已。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陸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空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6人召開絕密會議。希特勒一開始就說他要說的話是經過“徹底的考慮和4年半執政經驗”的結果,萬一他死亡,這些話就是他的遺囑。希特勒決心最遲在1945年吞併奧地利和捷克以解決德國的生存空間問題,他要求德軍必須在1938年做好對奧地利和捷克作戰的準備。但是,武裝部隊總司令、陸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對此深感憂慮:德國還沒有為一場大戰做好準備,現在就挑起對奧地利和捷克的戰爭,有可能招致災禍。3個月內這3個表示憂慮的人都被希特勒撤換了。同時有16位將軍被解除指揮權,44個被認為對納粹主義不夠熱心的人被調職。

  英法承認希特勒吞併奧地利

  奧地利納粹黨在希特勒的指使下大搞恐怖活動,幾乎是1937年的每一天奧地利都會發生爆炸事件。1937年11月,僅次於首相的英國二號人物訪問德國,給希特勒的印象是“英國將容許德國在東歐有行動的自由”。1938年2月,英國駐柏林大使密會希特勒,傳達的內容是“英國政府對基於德國的利益而改變歐洲的願望深表同情”。在希特勒看來,綠燈已經發亮,英國允許德國向東前進。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和3位將軍一起迎接奧地利總理,並威脅他奧地利政府必須在一周內將國家政權移交給奧地利納粹黨。希特勒向奧地利總理發出最後通牒:“你必須原封不動地在這個檔(向奧地利納粹黨移交國家政權的檔)上簽字,在3天內滿足我的要求,不然我要下令向奧地利進軍。”奧地利總理屈服了。希特勒又寬限了3天,即在2月18日完成政權移交。德軍擺出要入侵奧地利的架勢,迫使奧地利總統在2月15日也屈服了。

  希特勒在1938年初吞併奧地利與法國政局不穩,自顧不暇有很大的關係。1938年3月10日,法國總理和內閣辭職。直到13日,法國都處於無政府狀態。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斷然命令軍隊迅速越過了德奧邊界,並很快佔領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同一天,希特勒宣佈成立奧地利德國聯盟。這樣,奧地利被吞併,成為德國的東方省。

  奧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被吞併的,而這個過程又是以所謂和平方式完成的。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對此除了故作姿態的虛弱抗議之外,無所作為,他們甚至認為:講同樣語言的兩個鄰國組成聯盟是很自然的事情。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撤回了駐奧地利使館而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希特勒的冒險又一次得逞。軟弱的國際反應鼓勵了希特勒的下一次冒險,希特勒把擴張的下一個目標鎖定為捷克斯洛伐克。

  國際政治鬥爭的殘酷現實——慕尼克陰謀

  下面將詳細介紹英法幫助希特勒吞併捷克的整個過程,以使讀者瞭解國際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強大是每個國家唯一的出路。

  一戰後,捷克在英法的保護下恢復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一旦德軍進攻捷克,英法按照條約規定勢必捲入對德戰爭,然而英法不願意為捷克而戰。1935年蘇台德德國人黨接受德國外交部的秘密資助已經達到每月1.5萬馬克。到1938年,一直聽命于柏林的這個党已隨時準備執行希特勒的命令了。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指示“蘇台德德國人黨應當提出捷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該党領導人將希特勒的指示總結為“我們必須老是提出永遠無法使我們滿足的要求”。當今世界各國的極端分子、分裂分子和恐怖分子也是這樣做的,他們總是提出該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因為政府不接受他們的要求,所以他們就要搞分裂活動和恐怖活動。這就是典型法西斯邏輯。

  1938年4月21日,希特勒命令凱特爾將軍制定入侵捷克的新方案。當時捷克有35個裝備良好的師。德軍只有10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和1個山地師能在12小時內攻入捷克。1938年5月20日,凱特爾向希特勒提交了入侵捷克的新方案。希特勒和凱特爾深信法國不會參戰,在西線部署了最低限度的兵力防守法國。與此同時,捷克實行了部分動員。英法警告德國如果入侵捷克就意味著一場歐洲大戰。

  1938年5月28日,希特勒召集德軍高級軍官,命令他們在1938年10月1日前做好對捷克作戰的準備。希特勒計畫動員96個師,他咆哮道:“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是我不可動搖的意志!”這是希特勒繼吞併奧地利之後,第二次不惜冒歐洲大戰的風險所必須達成的目標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