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安少作答:九十三學年度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九十三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歷史考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80 分鐘
作答方式: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修正時應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
˙非選擇題用黑色或藍色筆,在「答案卷」上作答





祝考試順利


第壹部分:選擇題(佔80分)
一、單選題(70%)
說明:第1至35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2分,答錯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倒扣2/3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
1.        台灣許多人名為「太郎」、「次郎」或是「敏郎」等,這些人如此命名之背景為何?
(A) 唐代對人多以「郎」稱之,台灣沿襲此傳統,亦稱人曰「郎」
(B) 繼承清代閩南地區的習俗,年輕男子稱「郎」,女子稱「娘」
(C) 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暫時現象,有人積極日化便以「郎」自稱
(D) 應該是皇民化時期受到日本政府鼓勵,以日本方式爲子女命名

2.        一篇文告指出:賊人焚燒學宮,破壞孔子神主牌,所到之處,佛寺、道觀、城隍廟、社稷壇,均遭焚毀。所以號召有識之士起來討伐。這篇文告提到的「賊」,最可能是指:
(A) 元末的白蓮教徒        (B) 明朝末年的流寇       
(C) 清末的太平天國        (D) 二十世紀初的中共

3.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當佛教傳入中國,且經過「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義。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
(A) 印度佛教裡大乘的勢力較大,影響所及,使中國也接受大乘佛教
(B) 大乘佛教流傳於印度上層社會,傳入中國後,才為中國君主接受
(C) 小乘佛教講求渡化個人,而大乘強調忠君,所以受中國君主歡迎
(D) 大乘佛教的主張與中國士人理念較相合,所以中國選擇大乘義理

4.        一位歷史人物曾獲得這樣的評價:「他將歷史推往現代,他的天才與歷史的建設性力量合而為一;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政治的確立未必是他的本意,但這些事件皆得益於他的行動。」這位歷史人物應該是指下列何人?
(A) 拿破崙        (B) 梅特涅        (C) 俾斯麥        (D) 加富爾

5.        明代後期一位來自蘇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位考生可能經歷下列何事?
(A) 該生通過鄉試後,即獲准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B) 在茶館裡,該生聽北京居民議論著官軍與日本的戰事
(C) 該生在書肆裡購買剛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海國圖志》
(D) 為了準備法律判例的考試,該生努力背誦《大明律》

6.        一位法國畫家認為:必須越過「巴特農神殿之馬」,回歸到「童年時代的搖擺木馬」。他主張極力簡化形象的輪廓,運用一大片一大片的顏色來表達他對周遭事物的感受。以下哪個名詞最適合稱呼這種畫風?
(A) 文藝復興        (B) 古典主義        (C) 寫實主義        (D) 達達主義

7.        關羽死後,雖獲人民祭祀,但一直侷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後,逐漸發展為全國信仰,也獲得官方的褒贈。對於宋代以後關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
(A) 宋代以後的各朝代,要反抗異族統治,所以推崇關羽忠君愛國的立場
(B) 宋代以後的各朝代因為外患頻仍,重夷夏之防,所以都提倡關羽信仰
(C) 除了官方提倡外,桃園結義的異姓結合符合明清移民風氣漸盛的環境
(D) 關羽是北方人,關公信仰的普及是中國文化由北而南發展的重要證明
8.        右圖是某地區1905年至1960年的統計,圖中甲、乙兩條曲線,最可能是以下何者?
(A) 甲為台灣人口出生率,乙為人口死亡率
(B) 甲為泰國稻米出口量,乙為蔗糖出口量
(C) 甲是日本工業生產總值,乙是出口總計
(D) 甲為德國鋼鐵的產量,乙為煤礦的產量


9.  1810年初,英國國會通過幾個法律,一方面增加稅收以彌補國用不足,另一方面為鼓勵農業生產,開始補貼農業活動。制訂這些法律的背景為何?
(A) 英國正與法國作戰,糧食無法進口,造成短缺,政府乃鼓勵生產
(B) 德法等國均有農業補貼,英國農業無法競爭,所以也採相同措施
(C) 當時許多社會主義者活躍,政府補貼農業以免他們響應社會主義
(D) 國會改革後,農民得以參政,政府為增取農民選票,故實施補貼

10. 西元六世紀時,某些修會有「工作即祈禱」的原則,希望終止之前自虐的苦修行為。當時該會的修士藉以代替苦修的工作為何?
(A) 繕寫書本,保存文獻        (B) 前往亞、非各地傳教  
(C) 建立大學,培育人才        (D) 組織群眾,收復聖城

11. 學者指出:宋元以來,閩浙沿海出現一些經濟繁榮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大城巿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然而,同一時期的沿海地區卻出現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巿。關於這個現象,哪一個解釋較為合理?
(A) 受到日本崛起的影響,沿海城巿的商業機能被日本吸收
(B) 受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影響,海上貿易機能萎縮的結果
(C) 受到阿拉伯人壟斷南洋貿易的影響,商業功能被其取代
(D) 受到朝廷對外政策的影響,正式通商被走私貿易所取代

12. 一位大使向皇帝陳明:「敝國皇帝仰賴貴國的支持,才能解決此次爭端。如果對匈牙利及俄國的戰爭無法避免,我國相信貴國一定會站在我國這一邊。俄國應當沒有戰爭的決心,但是他的盟邦可能會趁機火上加油。」這種說法的背景應當是:
(A) 1861年起列強討論克里米亞半島問題        (B) 1900年中英兩國協商結束義和團事變
(C) 1903年英法兩國討論日俄戰爭的發展        (D) 1914年德奧兩國討論解決巴爾幹問題

13. 清代台灣某地方志記錄南部平埔族社會,將「某個現象」的出現視為平埔族公有制社會解體的迹象。此處「某個現象」最可能是以下何者:
(A) 乞丐的出現        (B) 保甲的設置        (C) 頭目的選舉        (D) 各社間的衝突

14. 某大學的學生開始進行接管大學的工作。學生們指出:接管後可以一掃受教育然後往上爬的價值觀,徹底粉碎保守派的奴才教育基礎。這最可能是在甚麼時空下發生的事?
(A) 五四運動中,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        (B) 滿洲國滅亡後,中國學生接管東北大學
(C) 二二八事件中,台北學生接管台灣大學        (D) 中共建國後,南京學生接管中央大學

15. 一個思潮出現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討論。一位德國詩人認為那是一種疾病;另一位法國小說家卻認為那是文學中的自由主義,融合怪異和悲劇性或莊嚴,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他們談論的是下列的那個文學思潮?
(A) 理性主義        (B) 古典主義        (C) 浪漫主義                (D) 寫實主義
16. 目前發現的中國新石器農業遺址,時間較早者,聚落內除了某個大型房舍外,鮮少其他類型的建築遺址。但是,時間愈晚的遺址,除了該類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著數量不等的小型建築;而且越到後來,這種小型建築的數量越多。關於此一變化,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 族長權威的萎縮        (B) 族長權威的擴張                (C) 財產公有制強化        (D) 私有財產制萌芽

17. 史載周公制禮作樂,以宗法維繫封建制度的運作。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於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封建與宗法關係的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 周天子為魯國大宗,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也以周天子為大宗
(B) 魯國國君是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周天子則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魯國的大宗,魯國國君則是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
(D) 周天子為一族,魯伯禽另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並無關係


18. 根據記載:西元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羅馬城贈予當地主教,史稱「君士坦丁的奉獻」,並有文件傳世。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瓦拉(L. Valla)卻證明這份文件是後人偽造。瓦拉最可能用來證明其觀點的方法是:
(A) 比對語法        (B) 訪問耆老                (C) 化驗墨水        (D) 檢查紙張

19. 在人口大遷移以後,有一位政治人物,刻意使用當地的土語與當地人士交談,藉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然而當地的士人平時卻爭相使用洛陽之方言,以為這才是高級語言。這最可能是在那一個時代發生的?
(A) 東晉北方士族因為五胡之亂而避居江南,乃有這種現象
(B) 隋煬帝時一面營建東都,一面巡幸江南,造成這種現象
(C) 唐代武則天營建東都,籠絡江南士人,以打擊關隴集團
(D) 北宋士人居開封後,懷念故都洛陽風土,不忘故鄉語言

20. 有位君主熱愛軍隊,認為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平素生活簡單,將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放在國家建設上;在此同時,另一位君主則從事宮殿建設,興建大型公共建築,並追求國家強大。這兩位君主作法似乎不同,但他們共同的想法應該是何者?
(A) 伸張自由民權        (B) 強調絕對君權                (C) 建立共和政體                (D) 確立君主立憲

21. 西亞某個建於十六世紀的清真寺,以繪有人像等各種圖形的瓷器碎片作為建材。幾位同學對此發表意見,以下那個說法是對的?
(A) 這些瓷器因為繪有人像,被反對偶像崇拜的回教徒敲碎,作為建材
(B) 這些瓷器掠自拜占庭,伊斯蘭教義禁止使用瓷器,故改為建材使用
(C) 這些瓷器來自中國與日本,因為長途運輸破損,才被改作建材使用
(D) 這些瓷器來自印度,因上有印度教的符號而被敲碎,作為建材使用

22. 一位思想家指責世人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而就沒有了是非;又認為人心是自私的,人若不自私,豈不就是無心了嗎?這位思想家最可能屬於那一個學派?
(A) 朱熹學派        (B) 東林學派                (C) 陽明學派                (D) 公羊學派

23. 下表是某國海軍的成長狀況,這應該是哪一國的情況?

年度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數目        16        18        22        31        43        71        129.5        241.5
(A) 中國        (B) 日本                (C) 英國                (D) 俄國

24. 某種政體揭櫫的理想是:階級、種族、貧富的分別都消失了,人人平等,社會形成一個沒有分別的大團體。這個政體是下列何者?
(A) 自由民主        (B) 極權政體                (C) 專制政體        (D) 法治社會

25. 20世紀某史家撰文考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曾向突厥借兵並且稱臣,才得以迅速進入長安,建立政權。這位史家指稱李淵「初雖從之,終將反之」。後來,有人認為這位史家描述的情節,頗有影射「時事」的意味。這裡所謂的「時事」,最可能是指哪一個歷史事件:
(A) 中國接受了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       
(B)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南京政府的態度
(C) 中共1949年建國之後宣布對蘇聯一面倒       
(D) 1949年在台灣的國民政府接受美國保護

26. 某一個新成立的國家,雖有元首,國務由總理主持,但大小政事必須根據該國與「帝國」的協議而行,外交也必須配合「帝國」的政策;這個國家雖有警察與軍隊,卻同時需要負擔「帝國」在該國駐軍的費用。這種情況是:
(A) 北美洲獨立後的狀況        (B) 日本侵略朝鮮後的狀況
(C) 滿洲國成立後的狀況        (D) 印度在獨立之前的狀況

27. 一位政治人物曾表示:「如果義大利向多瑙河、巴爾幹擴張,會造成歐洲戰爭,如果他們在非洲沙漠通行無阻,或者就能安靜下來。」這種說法的思想背景為何?
(A) 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羅馬教宗鼓動戰爭時的計畫
(B) 十六世紀義大利計畫對外擴張時對法國遊說的說詞
(C) 十八世紀拿破崙計畫併吞歐洲時採行的義大利政策
(D) 二十世紀前半葉法國政府領導人主張的義大利政策

28. 某個時期,軍隊從地方的農民中徵調,並由所在地方政府協助戶籍管理;但日常的軍事訓練,由中央直轄的地方軍事機關來負責,地方政府不得干預,形成「兵出地方,權歸中央」。這是哪個時期的制度?
(A) 漢        (B) 唐                (C) 元        (D) 明

29. 某年美國總統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是否同意中華民國政府派兵參戰的要求。這是在那一場戰爭中發生的事?
(A) 對日抗戰        (B) 印巴之戰                (C) 韓戰                (D) 波灣戰爭

30. 一份文契上說:「郭土火因與妻玉娘不和,願將玉娘退還娘家,由玉娘之父交付身價銀二百圓正,此後男婚女嫁各不相干。」關於這件文書,我們應有何認識?
(A) 婚姻可以買與贖,顯見這是一種買賣婚姻,普遍存在於父權社會中
(B) 這種情形常見於男多女少的華人移民社會,如清代台灣與南洋地區
(C) 從文書中得知女性可以改嫁,顯示女性意識抬頭與社會對女性的尊重
(D) 這份文書顯示明確的交易觀念,應該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

31. 下表是某地區兩個城市的人口數目,請問這兩個城市最可能位於何處?


        1801年        1850年
甲        77000人        303000人
乙        71000人        242000人


(A) 日本的港口城市大阪及神戶        (B) 英格蘭的利物浦及曼徹斯特
(C) 台灣北部的台北城與淡水港        (D) 德國的港口漢堡及法蘭克福

32. 皇帝是中國傳統政治體系的核心角色,其命令被視為最高權力,其權柄卻也因此常被親近者侵奪。在侵奪皇帝權柄者當中,哪一類是通貫兩漢時期最重要的政治角色?
(A) 蕃帥        (B) 宦官        (C) 權臣        (D) 外戚

33. 十九世紀中,歐洲各國工業化的程度儘管出現了差異,但是他們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共同的問題是:
(A) 人口快速增加        (B) 種族衝突頻繁        (C) 極權政治興起                (D) 缺乏天然資源

34. 有人主張中日兩國應以生命合作為口號,因為:「日本既得南洋,所得物資已富,不必復取之中國,戰期則勢必延長,戰局且勢必擴大……中國非舉生命與日本合作,則不足以表示中國之友誼。」這種說法的時代背景是:
(A) 清末李鴻章主持國家大政時所提倡的「聯日制俄」
(B) 八國聯軍之後,國人保皇派主張聯合日本對抗歐美
(C) 民國初年,青年學子希望效法日本明治維新的想法
(D) 二次大戰時期,社會上一部分親日人士的對日態度

35. 二十世紀,甲國的民選總統有意徵收乙國某民營公司在甲國擁有的大片未開發土地,以分配給本國農民,因而得罪了乙國。乙國於是在甲國策動政變,推翻甲國政府。甲國與乙國各是何國?
(A) 瓜地馬拉、美國        (B) 波蘭、蘇聯        (C) 韓國、美國        (D) 埃及、英國


二、多選題(10%)
說明:第36至40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劃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2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4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4分,完全答對得2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選項外劃記者,一律倒扣0.4分。倒扣至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36.        導遊說:「羅馬人在這裡留下許多遺跡,有引水的管道、競技場,各種神廟建築。」這位導遊可能在何處?
(A) 法國南部        (B) 西班牙西南部                (C) 非洲北部       
(D) 波蘭北部        (E) 義大利南方

37. 甲:「除非在一個統一的教會之下,否則一個國家不可能團結於一個國王之下,服從同一部法律。」因此規定:其國內某些教派信徒仍可以居住在其管轄的境內,但不得公開集會。在此同時,乙表示:「歡迎那些因為信仰而遭到迫害的人到我的國境內安居樂業,我不會對他們攜帶的財產課稅,他們會受到國民一樣的待遇。」這兩段話如何解讀?
(A) 這是羅馬公教與猶太教的衝突       
(B) 這是基督新教與猶太教信徒的衝突
(C) 這是法國國王與境內新教徒的衝突       
(D) 甲是希特勒,乙是美國總統
(E) 甲是法國國王,乙是某德意志領主 2

38. 1944年,汪偽政權駐東京的大使館召開一次領事會議,請該使館轄下所有領事館派員參加。當時有哪些地方應當派員出席?
(A) 漢城        (B) 台北        (C) 橫濱        (D) 長春        (E) 重慶


39. 19世紀中,歐洲許多地區從浪漫思潮出發,進而對本民族的事務發生強烈的興趣。在此風潮下,許多知識分子開始關注自身的文化,發展出浪漫的國家意識。下列哪些表現屬於此類?
(A) 美國總統門羅主張: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歐洲人不宜干涉美洲事務
(B) 愛爾蘭作家葉慈等人發起「青年愛爾蘭」活動,要讓愛爾蘭文化復活
(C) 英國學者亞當斯密著書討論國家財富問題時主張政府不要干預經濟活動
(D) 馬志尼等人發動「青年義大利」運動,希望統一義大利諸邦,建立國家
(E) 德意志地區學者蒐集民間傳說故事,編撰成書出版,也有編寫字典辭書


40.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柳宗元〈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國,以郡縣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卻成就了「天下之公」。
資料二: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批評皇帝是「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以滿足君主「一己之私」。
柳、黃二人同樣是針對皇帝這個制度發言,卻作出完全相反的評論。關於這個差異,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
(A) 柳宗元的說法是為帝制辯護,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B) 黃宗羲對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廢相後皇帝專權的史實
(C) 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實質內涵
(D) 二人所處社會的結構不同,二說都有其當代的合理性 0.8
(E) 二說恰好相反,所以兩種說法中應該有一個是錯誤的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佔20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三題,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題號(一、二、三)與子題號(1、2、3…)。每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參看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學者指出:日本在台殖民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台灣曾出現糖業衰退,產額減少,蔗園荒廢,蔗農窮困等現象。
資料二:史書記載:商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販賣鴉片、樟腦,自安溪精選優良茶種來台,勸農分植,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
資料三:樟腦條約規定:「道台宣佈廢止〈官有樟腦專賣法〉,內外商人得自由營業;外國商人可領取通行證,入內地收買樟腦,運至開港商埠;入內地之外國商人若私入蕃地而受損害或損失時,中國政府不負其責。」
試問:
1. 圖一的甲、丙兩項產品,分別是指什麼? (各2分,共4分)
甲為樟腦、丙為蔗糖 2分
2. 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在20個字之內說明圖二丙產品產量較少且不穩定的可能原因?
(4分,不得抄寫資料引文,否則不予計分。)
天災人禍、氣候不宜、需求不定遂時而種、原料不足
二、中國歷史上,有關戶口制度的規範均出於政策的考量,例如甲時期中規定:祖父母、父母若在時,子孫不得析戶分產別籍異財,但也不許親等疏遠者冒為同戶。乙時期卻因人民「故意析產分家」而一再強調:祖父母、父母若在,子孫不得分戶析財。丙時期中卻處罰同一戶籍內有兩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戶者。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排列:甲、乙、丙三個時期由早到晚的先後順序。 (2分)
丙甲乙 2分
2.        在10個字之內說明乙時期人民「故意析產分家」的動機為何? (2分)
減免租、庸、調、力役、賦稅 2分

三、在維也納會議幾個主要參與國集會討論時,各國政治領袖分別就自身的重要利益表達意見。
甲:歐陸的事務與我何干?我只希望專注於內政及海外貿易。
乙:有些人計畫破壞秩序,我要以一切力量撲滅他們挑起的「燎原之火」。
丙:我要利用各國的衝突,來恢復我國的地位,結束我們的孤立。
丁:我一定要把波蘭弄到手,讓世人知道我們不是一個東邊的落後國家。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甲、丙、丁分別為哪三國的代表? (各2分,共6分)
甲:英國,丙:法國,丁:俄國 6分
2. 乙所指的「燎原之火」是什麼? (2分)
   革命、民族及自由起義、推翻帝制及君權神授 2分




得分52.8,看列表應該是b/b+
雷神稍鳴動,陰霾天空雨點滴,盼君將留此;
雷神稍鳴動,陰霾天空縱無雨,吾亦留此地。

今天如果你出生在台灣,
也許會有更好的表現,
畢竟你不是台灣專業的讀書工具人.

TOP

回復 2# 將軍

可能是閱歷漸增吧
雷神稍鳴動,陰霾天空雨點滴,盼君將留此;
雷神稍鳴動,陰霾天空縱無雨,吾亦留此地。

TOP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