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積分
- 695
- 要地威望
- 73
- 通用貨幣
- 756
- 要地貢獻
- 40
|
本帖最後由 银色子弹 於 2014-3-19 22:56 編輯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因此,采用简体字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根本谈不上割断历史。简体字可以用来印古籍,传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提高了汉字的清晰度,节省目力,实行简体字的大陆地区近视眼比例低于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节省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节省写字的时间,所以说简化字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传统。
说完了汉字简化的历史传承,再来说字源字理,这是许多繁派用以攻击简体字最多的“理由”。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所谓的“理由”到底能不能站得住脚。
我们先说什么是汉字的“理据性”,我们平常称其“字理”,展开来说,就是所谓“六书”,我们也称为“造字法”,具体就是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法”或用字法。
讲的这里,我想先问个问题,难道我们目前使用的正体字难道没有字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现在的正体中的简体字一样有字理。不会比传统正体少多少。甚至许多简体字的字理比繁体明显得多,举一些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泪”字,这个简体字是个会意字,目中之水,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意思。而繁体的“泪”却是个形声字。而且这个声旁是“暴戾”的“戾”字。不仅声母韵母都不同。而且,没有任何表意功能,而且这字的声旁比原字更生僻。还有比如“递”,我们看简体字很容易理解这是个形声字。而繁体的“递”,有谁知道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很少人知道,因为这个字的声旁“虒”是个冷僻字,很多人根本不会念,一个常用字却用一个冷僻字做声旁,足见此字不合理。相同的还有“听”字,繁体为“听”,字。谁知道这字的声旁是哪个?极少人知道这个是个形声字,只知道听字有个耳朵,但是这个“耳朵”以外的部分又是什么意思?我想很少人知道“听”字的声旁是下面的那个“王”,其实那字念“ting”写作“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字的声旁是这个。而简体字的听就是和很容易理解的形声字,斤和听发音近似。更是常用字,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形声字。
再如,“华”和“华”,就更明显,简体的华是个形声字,“化”是声旁,而繁体的“化”则根本是个完全不符合“六书”的字。人家华字原本楷化之后应该如图一!底部应该和“粤”字一样,却被繁体字写成如今这样。根本没有任何字义。毕字也如此,说文解字中,原本此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结果繁体字变成了一个独体字,简体的却还是个明显的形声字。有很明显的声旁“比”,还有“龙”字,原本是独体字,繁体字却改成左右结构。自己都是些改过的”错“字,却以“好看”为名不让别人改……
除此以外
“早”字本从日从甲。错写为“从日从十”,还不是“错了”两千多年?人们不是一样用的好好的。有几个人反对这么写了?
“书”字从聿从者,也讹变成从聿从日。也“错别字”字千多年了。
“笑”字,说文曰“喜也。从竹从犬”,结果呢?变成“从竹从夭”了……
“奔”字 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从夭”变成“从大”
“对”字 说文的解释是 “从丵从口从寸”。“从口”被繁体字改成了“从一”了
……
这些全都是“错字”!这样的“错字”还有好多好多,这些难道都不是祖宗留下的财富??没有几千年来的“将错就错”。会有汉字的发展历史?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简体字一样大部分都是有字理的,大部分简体字都是简化了一些部首,或替换了声旁,大部分都依然符合六书。的确有一部分不符合“六书”的,但是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一直都不光是简体字才有的问题,即使没有推广简体字,原来的汉字中就存在着大量不符合“六书”的汉字。却从未见“复繁派”们提出要改的。我看过许多繁派们提出的理论,诸如繁体字理更完整、字形更优美、书法方面更好看……之类的。且不讨论究竟是不是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好看了,只想问复繁派们要求恢复繁体却是为何?“恢复繁体”要求的是特指在使用规范汉字的领域恢复繁体。在教学、印刷、公文等这些需要用到规范汉字的领域里恢复繁体的意义究竟何在?很明显的,在这些领域里,汉字并非是以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存在的。在这些领域里,汉字是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存在的!而既然是一种使用工具,那简体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易学易写易认,书写更快捷,阅读更清晰,社会的使用成本更低,浅显点说,同样情况下对视力的疲劳效果也更低……
虽然简繁二派一直在争论,但是比较公认的现实是大家都承认。繁体字的优势在于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更高、历史传承性更强。而简体字的优势在于实用性和社会流通的效果更好。既然如此,为何那么多的繁派要求“复繁”呢?让简繁像现在这样各自发挥各自的优点不是很好么?
如果您真的喜欢繁体,那我们国家到底使用哪种规范汉字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呢?你想写繁体书法?可以写呀!难道谁禁止你写了吗?你想在学术上研究汉字的字源、字理?可以研究呀!难道谁禁止你研究了?
为什么非要以让社会产生不必要的混乱为代价,非搞“恢复繁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