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印度大事年表

前40萬-前20萬年 第一個民族活動在印度次大陸的平原地區。
前1萬年 印度南部地區建滿了定居點。
前7000年 早期的各種農業耕種方法傳到印度北部地方。
前7000-4000 印度河谷開始出現農村社會
前4000年 印度河流域的許多定居點,黏合著第一次印度文明興起。青銅與紅銅製作開始普及。
前4300-3200 發展農業與田野社會
前3200-2600 農業發展良好,出現都市化現象
前3000 哈拉帕(Harappa)文明時期開始(直至1500.BC)
前3000 卑路支斯坦農業社群,(今日巴基斯坦,印度河下游)、阿姆利文化(今日印度西北邊境與巴基斯坦交接處)
前2500 索安石器時期
前2500-2000 印度河谷高度發展
前2300-前1750印度河流域文明
前2000年 雅利安各民族從里海附近的家鄉來到這裏,並向四面八方蔓延
前2000-1600 旁遮普地區戲劇性衰落變回農業地帶
前2000-1500 印度阿利安語發展為獨特的語言
前1750年 印度河流域的各種文化開始衰落。
前1500 雅利安人從西北方進入次大陸
前1500年 雅利安人伊朗,阿富汗,穿過興都庫什山,進入印度河流域時期,婆羅門和印度教形成的時期;《梨俱吠陀》的彙編時期。
前1500~前800    吠陀文化
前1300-1000 《梨俱吠陀》編成
前1200年 從以畜牧為主的遊牧生活方式到更多穩定農業生活方式在恒河地區的轉變
前1200-前800 雅利安人擴展到恆河流域。末期,婆羅門教形成,種姓制度產生
前1000年 雅利安人(Aryans)進入恒河區( Ganga valley),印度許多王國沿著恒河迅速出現:憍薩羅國,迦尸國,韋提訶國
前1000-500 三吠陀編成
前1000-600 《梵書》編成
前900 摩訶婆羅多大戰
前800年 《梵書》中的規章確保了教士們的最高社會地位。開始收集《摩訶婆羅多》。
前800-550 第三階段,阿利安人開拓殖民地,抵達孟加拉
前800~500 上古古奧義書編成(古散文體)依序:Brhadaranyaka、Chandogya、Taittiriya、Aitareya、Kausitaki、Kena
前642-322 塞須那迦王朝,難陀王朝
前6世紀    耆那教興起
前500 都市形成(十六國遺址及文物) 、阿利安人在南印度發展,並於錫蘭開拓殖民地
前500 –300 中古古奧義書編成(韻文文體)依序:Kathaka、Isavasya、Svetasvatara、Mudaka、Mahanarayana
   前599~前527年     耆那教創始人大雄在世
前6世紀~前5世紀    佛教興起
前563-前483 佛陀生卒年代(活動於比哈爾邦邦,北方邦,蘭毗尼,鹿野苑)
前544 佛祖涅槃
前540年 摩揭陀的國王們在恒河流域的統治時期。
前527年 耆那教之父——大雄逝世之年。
前528-前461年 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生活的年代
前516年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印度河流域
前500 六師外道(沙門諸思想家)
前500年《往世書》與《奧義書》開始搜集整理的年代。
前444-373 摩訶毘羅在世(耆那教思想家)
前400-後200 經書時代《摩奴法典主幹部份制定》
前400-後100 史詩時代
前350 波彌尼(印度教語言學家)
前327 亞歷山大入侵印度西北部
前322 孔雀王朝建立
前300年 佛教被廣泛傳播。阿默拉沃蒂(Amaravati)佛教神殿的建立。蟻垤彙編史詩《羅摩衍那》。
前300 中世古奧義書編成(新散文體)依序:Prasna、Maitrayana、Mandukya,300 B.C 以後為新奧義書
前273~前232年    孔雀皇帝阿育王在位
前257 數論派成立、初期佛教聖典成立、早期形式的虔愛(bhakti)思想
前200年 印度被分成了幾個小諸侯國。朱羅、潘迪亞、基臘羅普特拉、薩蒂亞普特拉
前200-後200《摩訶婆羅多》主要部分編成
前200-100 賈彌尼(印度教思想家)
前200-後50 安息王國興起
前2世紀    巴克特利亞希臘人征服犍陀羅地區
西元前2世紀中 佛教傳入錫蘭
前190 希臘王國在西北印度
前185~前75年    巽伽王朝 巴爾胡特佛塔  佛陀伽耶圍欄雕刻
前180印度教興起
前183 - 71 巽伽王朝取代孔雀王朝
前150-50 卡難陀(印度教思想家)
前150 勝論派、《薄伽梵歌》原形成立
前100年 羅馬和印度北部地方之間的貿易往來達到一定高度。、甘華王朝滅亡、《羅摩衍那》史詩最後製作、吠檀多派、部派佛教時代
前100 – 1 巴達羅衍那(印度教思想家)
前90 塞族入侵西北印度
前70~前124年    早期安達羅王朝 (薩塔瓦哈納王朝) 桑奇大塔塔門雕刻
前32-後320西穆卡在德干建立薩達瓦哈納(案陀羅)王朝
1世紀 大乘佛教興起
1世紀中 大月氏人建貴霜帝國,從西北方入侵次大陸
40~241年    貴霜王朝 犍陀羅藝術興盛  北印度馬圖拉雕刻興盛
50 正理派
50-150 喬達摩(印度教思想家)
78~144年    貴霜國王伽膩色伽在位
100 耆那教的裸形、白衣兩派分立、《薄伽梵歌》現存形式確立、大乘佛教興盛
100-200《摩奴法典》成立
100 馬鳴(佛教文學家)
100-500 佛教中觀派盛行
124~255年    後期安達羅王朝  南印度阿馬拉瓦蒂雕刻興盛
150 -250 龍樹(佛教中觀派思想家)
170-270 提婆(佛教中觀派思想家)
200年 犍陀羅地區的佛教徒藝術形成不同的風格。   
270-350 彌勒(佛教唯識派思想家)
4-5 世紀《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耶那》成立
310-390 無著(佛教唯識派思想家)
319 笈多王朝建立。笈多王朝時期,婆羅門教轉化為印度教
320~550年    笈多王朝  佛教藝術鼎盛  笈多式佛像確立               印度教神廟與雕刻勃興  阿旃陀石窟
320-400 世親(佛教唯識派思想家)
376~415年    笈多國王旃陀笈多二世在位
395~470年    佛教唯識論哲學家無著在世
399~412年    東晉高僧法顯訪印
400-411 法顯至印度及錫蘭
400~480年    佛教唯識論哲學家世親在世
400 瑜珈派、古《往事書》(即《富蘭那》)成立
400-450 波顛闍梨(印度教思想家)
402-409 東晉法顯訪印度(《佛國記》)
440 佛教那爛陀寺建立
454 匈奴第一次入侵
495 匈奴第二次入侵
500-1000 佛教唯識派盛行
500-600 中國彌陀信仰盛行
543~753年    早期遮盧迦王朝
580~897年    帕拉瓦王朝  印度教藝術興盛
7 世紀 中國禪宗發展
606-647 戒日王帝國:卡瑙季(曲女城)戒日王在位
630-644 玄奘遊學印度(那爛陀寺)(《大唐西域記》)
630~668年    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一世在位
650年 印度開始回歸地方分權制和發展地方文化。
671-695 義淨至印度
700~728年    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二世在位  
700-750 商羯羅(印度教思想家)
712 阿拉伯人在信德地區
750~1150年    波羅王朝               密教藝術興盛 那爛陀寺、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增修
750~1250年    東亙迦王朝  奧裏薩神廟像
750-1200 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和賽那王朝
753~973年    拉什特拉庫塔王朝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神廟
765-1197 古迦拉特的蘇拉奇王朝
788~820年    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家商羯羅在世
800 印度佛教傳入西藏
846~1279年    朱羅王朝 南印度銅像繁榮
950~1203年    金德拉王朝  卡拉朱霍神廟群
962~1297年    索蘭基王朝  耆那教藝術興盛
971年 阿富汗統治者伽色尼(Ghazni)的馬哈茂德(Mahmud)以穆斯林(Muslim)的名義宣佈對印度發動聖戰,企圖征服印度。
973~1200年    後期遮盧迦王朝
1001年 馬哈茂德的襲擊開始,滅掉了索姆納特(somnath),佔領了印度北部的旁遮普。
1050 伊斯蘭教蘇菲主義興起
1017~1137年   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家羅摩奴闍在世
1022~1342年    霍伊薩拉王朝
1027-1137 羅摩努闍(印度教思想家)
1050 拉迦普特王朝
1054~1206年    塞納王朝
1100~1350年    潘迪亞王朝
1100年 毗濕奴派運動形成,毗濕奴被當成主要的印度教神崇拜。
1192年 穆斯林的統治迅速遍及印度南北地區。
1197-1276 摩陀婆(印度教思想家)
1200年 在戈納勒克(Konarak)地區修建了寺院群。
1203 超戒寺被燒毀(佛教滅亡)
1206作為突厥人不斷入侵的結果,德里蘇丹國開始(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洛蒂王朝)
1206~1526年    德里蘇丹國
1238~1264年    東亙迦王朝國王那羅辛哈提婆一世在位
1336~1565年    維傑耶納加爾王朝  維塔拉 斯瓦米神廟
1398年 德里遭到蒙古軍隊洗劫。
15-16 世紀 錫克教成立
1498達伽馬葡萄牙人(Portuguese)來到卡利卡特(Calicut),成為第一批來到印度次大陸的歐洲人。
16世 紀初那拉克在旁遮普創立錫克教
1510 葡萄牙人佔領果亞
1526 蒙古人後裔巴布林從喀布爾南下,佔領德里、阿格拉,建立莫臥兒帝國(巴布林-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傑漢-奧朗澤布)
1526~1858年    莫臥兒王朝  泰姬陵
1526 巴布爾進駐德里
1538年 錫克教的創始人古魯那納克(Guru Nanak)逝世之年。
1556-1608 阿克巴大帝
1565~1700年    納耶克王朝  米娜克希神廟
1565 塔利科塔戰役,而毗伽耶那伽羅王朝敗給德干的蘇丹
1582 阿克巴大帝創立「神聖教」
1583 阿克巴接見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之公使
1600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蘇拉特(後荷蘭、法國先後成立東印度公司)
1610年 荷蘭人(Dutch)侵佔印度。
1612年 英國人(British)在印度海岸建起許多貿易港口。
1658年 奧朗則布(Aurangzeb)毀壞印度教徒的寺院,結束宗教自由時代。
1668 公司得到孟買。17世紀末形成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三個管區
1677-1818 西印度的馬拉塔王朝(須梵琪國王)
18世紀的印度大部分地區,教育相當普及,每一個寺廟,清真寺或鄉村都有一所學校。教授的課程包括閱讀、寫作、算術,神學,法律,天文,形上學,倫理學,醫學與宗教。學校的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
1757 普拉西戰役(英法決戰)
1757 公司通過普拉西戰役實際控制了孟加拉,武力征服印度由此開端
(四次英邁戰爭,三次英馬戰爭,兩次英錫戰爭)
1757年 克萊武(Clive.Robert)在普拉西(Plassey)地區的勝利,使孟加拉(Bengal)歸入英國人的統治。
1784 威廉瓊斯設立孟加拉亞洲學會
1793 永久殖民於孟加拉(近代新印度發源地)
19世紀根據麥考利的建議,由英國人引進並資助,傳統的教育不被英國政府承認,從此衰落。
1828 梵學會成立
1849 英國東印度公司宣佈兼併旁遮普,征服印度最終完成
1857年 印度發生“叛亂”,印度人開始爭取獨立。
1858 印度由英王接管。
1875 阿利安協會、神智學社成立
1877 英王兼任印度皇帝
1885年 印度國會成立。、國大黨成立
1891 摩訶菩提協會成立
1906年 建立了整個印度穆斯林聯盟,這是以印度的印度教與穆斯林教的分裂為基礎的。
1919 阿姆利澤大屠殺:英國士兵大規模地屠殺印度百姓。
1919-1942 甘地非暴力及不合作運動
1920年 莫漢達斯 卡拉姆昌德 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handi)控制了印度國會。
1921 史前印度河谷文明發掘開始
1935 「印度政府法案」設立
1940年 真納(Mohammed AIi Jinnah)建議在巴基斯坦建起穆斯林政權。
1942至43年 喀拉拉邦的第一個醫學院開始於卡利卡特
1947 印度獨立(尼赫魯擔任總理),印、巴分立建國
1947年 英國控制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政權。
1948 第一次印巴戰爭、 聖雄甘地遭到暗殺。、錫蘭獨立
1950 年1月26日印度憲法生效,成立共和國
1950 年4月中印建交
1951-1955 第一次五年經濟計劃
1954 法國交還本地治裏等據點
1954 中共與印度訂立和平五原則
1957 印度共和國成立
1957.5~1859.4 印度大起義
1959 西藏達賴喇嘛流亡至印度穆索裏
1961葡萄牙人離印,收復被葡萄牙所占果阿
1962 印度與中共邊界戰爭
1964 尼赫魯病逝
1965 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6 英吉拉•甘地繼任總理
1971 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1 孟加拉獨立(東巴基斯坦)
1975 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1984 錫克教金廟戰役
1984 年10月英•甘地遇害,拉吉夫•甘地繼任總理
1988年拉•甘地訪華
1991年6月 拉奧政府建立,拉開經濟改革序幕
舉長纓,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征轡,試問來世願相隨?
何堪楚歌聲聲催,山兮河兮遠不及妳那回頭一轉臉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