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4# 银色子弹


    感覺一直被反覆洗腦阿,可憐不

TOP

回復 6# 银色子弹


    不過住在又生在台灣,先不說中國史觀該不該在台灣教好了,但我們教育卻有很多中國觀點,早期更是不缺反共教育(當然我沒被教過啦),我覺得這太偏頗中國史觀,例如被教清朝時列強欺壓中國,中國也是跑去欺壓墨西哥卻沒教,明顯替清朝塑造懦弱形象。(訊息來源:http://www.weibo.com/p/1001603829754934469477)

這時我就覺得中國史觀不大可信,篩選太多且不公平,就這點我對中國史觀是很不滿的,我想讀更多歷史,公權力所教的東西卻像是只為中國寫的歷史。

所以我會喜歡什都只談個頭的多元史觀,其他不足的自己念就容易多了,像最近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就是個再次向中國史觀靠攏的事件,試圖替各種有爭議的用詞往中國史觀定調,例如以下。
「原住民」改為 「原住民族」,有忽略平埔族的爭議:憲法增修條例等法律中,使用原住民族這個名詞,在原住民法中,定義原住民族為臺灣14個被政府認定的原住族群。因為其中不包括平埔族等已經消失,或是未獲法定地位的民族,引起爭議[161]。
「國際競逐時期」改為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鄭氏統治」改為 「明鄭統治」
「日本統治」改為 「日本殖民統治」
「接收」臺灣 改為 「光復」臺灣
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
「大航海時代」改為 「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新增 「臺人與抗日戰爭」
「多元文化發展」改為 「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豆溪事件
「清代治臺政策」改為 「清廷治臺政策」
鴉片戰爭迫使清廷在臺灣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在英法聯軍之役後簽定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清朝才將臺灣納入開港通商。
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說法有爭議:在這個敍述的背後,沒有完整歷史研究作為支持。
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慰安婦」改為 「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所以我是覺得清朝時被當棄子,日本時被洗腦,國民黨時又被洗腦,真的是[雖小]的台灣,況且族群多元也不只有漢人了,台灣早就該自力更生。


另外提提,被稱為北京話(不是北京方言)的原因是當初國語設計是用北京音為底,所以才被認為是北京話,例如
子音方面
北京音有而臺語無的捲舌音ㄓ(ʈʂ)、ㄔ(ʈʂʰ)、ㄕ(ʂ)、ㄖ(ʐ);
北京音有而臺語無的輕唇音ㄈ(f)、清軟顎擦音ㄏ(x);多發成臺語特有的清喉擦音(h)。如「發生」念成「花僧」、「舒服(shufu)」念成「蘇胡(suhu)」。
臺語有而北京音無的濁聲母b̃,g̃,d͡z(如),d͡ʑ(柔),ŋ、喉清塞音ʔ
北京音的ㄗ(t͡s)、ㄘ(t͡sʰ)、ㄙ(s)可以不加韻母(實際上加了空韻ㄭ(ɯ)),但是台語沒有空韻,因此空韻會被改成ㄨ(u)。如「自己」念成「駔(t͡su)己」。
多出來的ㄨ(w)音。如上例「發(fa)生」念成「花(hwa)僧」、「很(hen)」念成「混(huen)」。
ㄨㄛ(wo)發成ㄡ(ou)。如:「我」念成「偶」、「國語」念成「狗蟻」、「錯誤」念成「湊誤」。
臺語沒有ㄩ(y)音,因此會發成ㄧ(i)。如「國語」念成「狗蟻」。
ㄧㄢ(ian)音念成/en/(i音脫落,類似英文字母 N 的音),如「便」、「先」。
臺語的ㄥ(əŋ)與國語的不同(ɤŋ),前面加上ㄧ時,臺語會單純的發成ㄧ+ㄥ(iəŋ)的音,但國語會轉成 iŋ ,臺語用者會用臺語音 iəŋ 去發ㄧㄥ。
臺語跟國語的ㄨㄥ在前面加上聲母時都是發 ɔŋ 音,但是國語的ㄨㄥ在沒加聲母時會多ㄧ個w音,臺語則無。


不過講到這我又要抱怨,小學時反而被迫跑回去學閩南、客家、原住民語,我是客家的,老實說學了也是不會啊....好浪費時間的課阿

總之教育雖是種洗腦,看還是希望能盡力把影響降到最低來。

不過老美的愛國教育感覺還是滿個人的阿,教個法律、歷史、升旗而已,感覺比我們以前教三民主義、背中國地理、全校升旗要好多了。

TOP

本帖最後由 0072005 於 2015-8-28 15:05 編輯

回復 9# 银色子弹


    清朝都嘛硬在比自己弱的國家,對列強哪硬得起。光是派兵威嚇這舉動,我就覺得跟列強一樣過分拉。
附帶提下所以台海危機直接往台灣射飛彈這事我滿感冒(聽說在大陸感冒是好話?真假?)

墨西哥講完,像對朝鮮設租界、領事裁判權、駐兵這些不平等條約,都嘛硬在小國;要說對列強有硬也是笑話,硬一下,之後都被打慘的。然後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那時就真沒救啦。

======增補======
提到晚清,多數人腦海中馬山會閃現,封閉落後、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貌似是個「國」就敢欺侮末代大清,其實那並不是史實,不過是受了近幾十年來教科書和影視作品的影響罷了。與幾千年的天朝盛世相比,晚清雖然不堪,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朝末年,大清帝國還兩次用炮艦威脅了墨西哥。

1905年墨西哥合眾國的議院提出一條法令,禁止華工入境。清政府下令曾任駐美公使的伍廷芳就近交涉,和墨西哥政府談判。

看到美國禁止華工,墨西哥也跟著學樣,而且墨西哥外交部態度強硬。伍博士發威了:「下旗!回國!電大清政府,派兵船來,再和你們週旋!」

聞聽此言,墨西哥官員目瞪口呆,在場記者爭相奪路去發稿,第二天,這條消息理所當然的成了各報頭條,有的還配以大清帝國巡洋艦破浪行駛的照片。

墨西哥政府慌了,忙請美國政府調停,最終墨西哥人道歉賠款,廢除了「禁止華工入境」法令。1911年,古巴、墨西哥等拉美國家發生排華事件。

1911年,「海圻」號訪問紐約。(基維百科)
其時正值程璧光將軍率「海圻」號巡洋艦赴英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儀式,並應美國海軍部邀請訪問紐約,大清帝國令「海圻」艦返航途中「順訪」拉美諸國。

8月中旬,「海圻」號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古巴政府態度立即轉變,古巴總統接見程璧光時特意強調:「古巴軍民絕不會歧視華僑」。「海圻」號原定在古巴停泊 10天後,「訪問」墨西哥,但此時墨西哥政府正式向大清帝國賠禮道歉,並賠償了受害僑民的損失,於是,「海圻」號取消了此次「訪問」。

只是,沒有人料到,辛亥革命就在兩個月後爆發,「海圻」號的海上揚威只是帝國最後的餘暉。
(責任編輯:岳青)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 ... thash.egcKeUrh.dpuf

上面是我對相關事件初步理解
另外1910~1920年正值墨西哥革命,政局動盪時這類危險事件容易發生清政府卻無撤僑作為,這我也不大理解。
墨西哥新政府於一九一一年革命成功, 建立如美國聯邦政府稱為 ” 墨西哥聯邦政府” ( los Estaods Unidos de Mejico)當時的參眾議院通過,將賠償在革命之中,華商在墨國所受的一切損失,大約八百萬墨銀。 總統也批准逐年償還, 但因我國內亂, 墨國政府以之為藉口,不能照付。直到一九二六年,當時國務總理顧維鈞,擬派徐勤為墨國公使,交涉此賠款。 但因當時有墨國華僑黃抹正居北京,向僑務局請願。 稱此款應歸華僑。 因為當日受損失的華僑,已無從調查。 因稱此款應用於華僑之教育。 僑務局亦同意。 但顧維鈞不同意。 因此而擱置, 直至我國南北統一。 外交部再派員交涉,期將此款討回,如數做為華僑教育基金。

TOP

回復 12# 银色子弹


    確實是不合格的帝國主義哈哈。
我也覺得清政府最後也只能硬那回了。
我們把感冒這樣用我覺得是感冒超不舒服的關係。

TOP

我是覺得皇民化就根本洗腦洗到一半吧,當時禁社會運動、思想宣傳、精神動員、奉公會、國語家庭特惠(加配給、任公職),家裡有人上戰場更是加榮譽值、升學被眷顧。
當台灣被盟國轟炸時,對日本有貢獻反而得到更多保護,日本人這樣子利誘方式早搞得台民不知如何是好,支持者更不在少數。
說此種行徑是洗腦,我也認為充足,畢竟上述情況也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洗腦均具備的特點。
那灣妹又愛又恨的表情我覺得畫得剛剛好呢。

要像國民黨有動手的話...
家暴是二戰前,剛佔領(1895~1915)+同化時期(1915~1937)的事了,前半段是動手,後半段就言論。後半段有動手的也只有原住民了。

所以我還是覺得這作者中肯阿,希望他能再加畫甲午戰爭後的。

TOP

返回列表

戰略要地重大資訊 關閉


關於要地的異常

將軍正在進行修復, 短期間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要是要修復一些被修改的設定, 也請大家不要驚慌.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