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大艦巨砲主義
[打印本頁]
作者:
0072005
時間:
2011-6-11 01:23
標題:
大艦巨砲主義
本帖最後由 0072005 於 2014-6-13 17:19 編輯
大艦巨砲主義
大艦巨炮主義一海軍戰略作戰思想。利用裝備大口徑火炮的大型軍艦,以取得制海權。一戰前,大艦巨炮主義在英國開始產生,繼而德英至全歐的海軍競賽。一戰結束後,軍備競賽在英美日三國之間仍在持續。到192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美國孤立主義,所以稍稍停頓。30年代末期,隨著海軍條約時代結束,軍備競賽又再次興起,英美日德四國均試圖建立世界最強的戰艦,但塔蘭托戰役及偷襲珍珠港肯定了航空母艦的地位,英美兩國開始大量建造航空母艦。日本於二戰建造的大和級戰艦是人類歷史上服役的最大的戰艦。由於中途島海戰損失大量航空母艦,日本將建造中的大和級戰艦三號艦信濃號改為航母,它也是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企業號登場前最大排水量的航空母艦。
英國羅德尼號戰艦主砲
起源
新型的技術,如全鋼裝甲,炮塔火炮,光學儀器,蒸汽輪機等,展現了強大的威力。英國的約翰•費舍爾爵士得出了副炮戰力低下,應在戰艦上統一大口徑主炮的結論,這導致了第一艘無畏艦——無畏號的出現。其理論是放大現有船艦的艦體,以容納更厚的裝甲及新型機組,從而提高防禦力及速度;撤除幾乎所有小口徑副炮,進而裝備統一的大口徑主炮,以加強遠程攻擊力。
當時艦砲已經達16吋口徑
發展
在一戰中,英德的大艦隊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港口內,較少出來活動。但在1916年5月底英國的本土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的主力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進行了一次大海戰,即日德蘭海戰。雙方均出動各自海軍的精華,包括44艘戰艦和16艘戰鬥巡洋艦。在這次海戰中大艦巨炮主義發展到了頂端,戰艦的進退主宰了所有行動。這次海戰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也為戰艦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經驗。
到1920年代,大艦巨炮已經是各國海軍一致走的路,主炮開始追求大口徑的16寸火炮,而裝甲要抵得住同型火炮的威力,速度一般要在23節(每小時23海里)以上。當時日本的加賀級、美國的南達科他級、列剋星頓級等都是即將出籠的戰艦或戰鬥巡洋艦,但倫敦海軍條約和華盛頓海軍條約的來臨,令這些艦隻中途夭折,一部分成為了航空母艦,一部分則解體了事。
二戰
30年代末期,條約時代結束,各國再度開始建造大型戰艦,英法美日德意都企圖建立強大的戰艦隊。當時戰艦都裝備15英寸或更大的主炮,而各國亦試圖建造更大口徑的超級主炮,但最後僅日本繼續研製並將460毫米火炮裝上大和級上。不過到了二戰,大艦巨炮主義已經沒落。各國在珍珠港一役後意識到航空母艦和潛艇已取代了戰艦成為新的海上霸主,所以都將大部分資源用作建造航母或潛艇,而戰艦也由主力降為了航母編隊的警戒艦和炮轟陸地目標的軍艦。在戰爭後期僅有美國和英國還在繼續建造戰艦。
大和型一號艦-大和號
沒落
大艦巨炮主義的沒落,是因航空母艦的出現,戰艦在艦載機下,航速再快也只是一隻速度極慢的獵物。而且在大量穿甲彈和魚雷的攻擊下,戰艦根本無法接近航空母艦,更別說要先穿過由其他軍艦組成的防線,這在雷伊泰灣海戰中表現的很清楚。所以在二戰後,航空母艦已經完全取代了戰艦的地位,大艦巨炮主義也徹底走向了沒落。
轉自
http://zh.wikipedia.org/zh/%E5%A ... 6%E4%B8%BB%E7%BE%A9
007:我覺得未來大艦巨砲主義會因為電磁砲而復活,航母可以回家了,而且將不需要厚重防護裝甲,只需要防空飛彈.反潛飛彈來擋飛彈跟魚雷就好,下方是電磁砲的情報。
電磁砲的砲彈速度達5倍音速,射程遠達110海里(200公里)。
推力來自電流,讓非爆裂性子彈順著彈道,以超音速發射出去。
33兆焦耳射擊,為爆破嘗試能量最高的一次,且是上一次2008年1月測試的3倍。1兆焦耳相當於1噸重的車,以每小時160公里速度衝撞牆壁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在試驗中能夠把重達3公斤的炮彈加速到每秒2.5公里,它能輕鬆擊穿金屬護板,穿透水泥掩體則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炮彈內部沒有任何爆炸物,只借助動能和飛行力量產生破壞力。發射時形成與電流配合作用的磁場產生推力,發射炮彈。
不能實際運用的原因主要是動力不足。需要製造新型動力裝置的新一代戰艦,保證艦艇航行和電磁炮發射的動力充足。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10-3 17:54
圖死了~
作者:
0072005
時間:
2011-10-3 20:22
放心....點維基連結進去就有.......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