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抗戰時最震驚中外的「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
[打印本頁]
作者:
0072005
時間:
2011-6-11 19:00
標題:
抗戰時最震驚中外的「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
本帖最後由 0072005 於 2011-7-22 17:11 編輯
抗戰時最震驚中外的「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轉維基)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結束。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士氣。四行倉庫只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就將整個戰鬥展現在了西方世界面前。這進一步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但並沒有如蔣介石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的國際支援。
戰場背景:
↑戰爭時四行倉庫的位置圖
從1937年7月7日開始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借口進行全面侵華。當日軍在中國北方橫行時國民政府在8月13日發動了對上海的進攻。儘管面對著後勤保障不利、士兵訓練不足及缺乏空中及重炮支援等困難,國民革命軍仍固守著幾近成廢墟的上海。但日軍並沒有攻擊位於上海的外國租借地,表面上仍與其他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儘管事實上與其關係十分緊張。直到四年後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日軍才佔領上海的外國租借區。
到1937年10月26日國民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區的抵抗日漸艱難。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命令該區所有軍隊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同時命令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讓精銳的第八十八師單獨留守。這樣做一是為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並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此時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顧祝同本人出於個人感情並不願意讓第八十八師留守,因為他曾是第二師(第八十八師整編前的番號)的指揮官。顧打電話向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傳達命令,而孫強烈反對這一計劃。之後孫又將自己的參謀長張柏亭派到離前線20公里的顧祝同的司令部反覆協商。
無論是顧祝同、孫元良還是張柏亭都不會違抗蔣介石的命令,但孫經張向顧建議,既然是出於政治的目的,那麼留守閘北的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同時,守多數據點是守,守一二個據點也是守。顧祝同最後同意第八十八師留出一團兵力,留守地點則自行處置。張柏亭回到第八十八師師部四行倉庫後,孫元良決定,就以四行倉庫作為固守據點,但覺得一團兵力仍然過多,在最後撤離之前,又決定只留一個加強營就夠了。於是就以第524團第1營為基幹,配屬必要的特種部隊,組成了一個四百多人的加強營。由中校團附謝晉元、少校團附上官志標,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
10月26日晚10點駐紮與上海北站的第524團接到命令要求撤回位於四行倉庫的師部。第一營營長楊瑞符面對這條要求其撤出已堅守兩個多月的陣地的命令一開始難以接受,但在得知孫元良是讓第一營防守四行倉庫後便同意撤退。
四行倉庫是位於上海閘北區蘇州河西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築,在新垃圾橋(上海方言讀:Lèsè Qiáo,今西藏北路橋 )西北沿。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建於1931年,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由於先前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
雙方兵力簡介:
國民革命軍
八十八師第524團 - 團長,陸軍中校 謝晉元
團附,陸軍少校上官志標
一營,第524團 - 營長,陸軍少校 楊瑞符
一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陶杏春
二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鄧英
三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石美豪(負傷),
連長,陸軍上尉 唐棣
機槍連,一營 - 連長,陸軍上尉 雷雄
第一營作為一支加強營最初有接近800人,但經整個淞滬會戰的消耗到該次戰鬥前包括軍官只有423人(另一說453人)。而在部隊從北站轉移到四行倉庫的過程中人數又降為414人。經過兩個月的艱苦戰鬥損失了大量原經過德式訓練的士兵,通過五次兵員補充此時的士兵大多為原周圍省份的駐軍。他們大多來自湖北駐軍第五團第一營。湖北方面不願意將他們原用於同共產黨作戰的訓練的最好的軍隊送到上海。因此被送到上海的都是些在7月7日戰爭爆發後招募的尚未完成訓練的新兵。為迷惑日軍中國軍隊當時在其正式通訊中用「524團」代替「第一營」,讓日軍以為有一個團防守四行倉庫。
該團每人裝備一支中國仿造Gewehr 88或Gewehr 98式步槍300發8毫米毛瑟子彈,兩箱手榴彈,一頂德制M1935式頭盔,一副防毒面具及食物袋。守軍共裝備有27挺輕機槍,大部分為ZB26式輕機槍(布倫式輕機槍),接近每班一挺。4挺24式水冷馬克沁機槍以及一個迫擊砲排。
大日本帝國陸軍
上海派遣軍 - 松井石根 上將
第三師團
日軍第三師團是當時日本帝國陸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在整個淞滬會戰中受到了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的重創,他們稱八十八師為「閘北可恨之敵」。儘管如此其指揮系統尚屬完整,同時擁有空軍及海軍的炮火支援。該師團裝備有九四式輕裝坦克及八九式迫擊炮,步兵使用三八式步槍。
戰鬥經過:
10/27
當晚各連分批穿過前線,楊瑞符命令一連去四行倉庫自己帶領二連前進。而三連、機槍連和一連第三排的士兵無法聯絡。直到第二日上午9時他們才到達四行倉庫,他們是在隨大部隊撤退途中得到有關一營留守四行倉庫的消息的。之後他們的這種志願參加「自殺行動」的精神被蔣介石稱為英勇行為的典範。
早上有關中國軍隊仍在四行倉庫保衛閘北的消息在上海傳開。這引起了女童軍楊惠敏的關注,而她將在整個保衛戰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凌晨4點左右她聽到槍聲便沿蘇州河行走,他發現英國士兵向倉庫丟了一袋香菸,她問新垃圾橋頭的英國士兵對岸發生了什麼,英軍回答四行倉庫中有中國守軍。於是她要求附上她自己的紙條,不久後倉庫傳回紙條,說明他們需要彈藥與食物。楊惠敏向上海商會求助,不過對方並不相信。
謝晉元將一連沿西藏路部署在四行倉庫右翼,三連在左翼交通銀行大樓對面,二連在在中央擔任四行倉庫外圍之守備。機槍連除以兩挺布置在樓頂擔任防空其餘分配一、三兩連完成全營火力網的編成。蘇州河北路有原為防禦租借內歐美軍隊的防禦工事,但工事的槍眼是向現在中國守軍方向開的。為了防止日軍利用,中國守軍便在其中埋下炸藥,後日軍進入其中,中國守軍引爆炸藥而對日軍造成傷亡。
守軍用倉庫內的沙袋、裝玉米、大豆和其他貨物的麻袋構築工事。並將樓內電燈全部破壞以便隱蔽,焚燒四行倉庫周圍房屋。
上午7時日軍第三師團開至上海北站,到午後1時開至四行倉庫附近。約十名日軍接近防禦工事進行偵查,很快被擊斃。午後2點由排長尹求成帶領的一隊中國偵察兵與約50名日軍交火。之後不久一個連的日軍從西側發動進攻,三連連長石美豪面部中彈但繼續指揮戰鬥直到腿部再次中彈。大約七十名日軍進入倉庫西南牆根中國軍隊火力死角,中國守軍便爬上樓頂向其投擲迫擊炮彈及手榴彈,炸死日軍七名傷二三十名。在第一波攻擊失敗後日軍向儲有燃料及木材的倉庫西區放火。下午5時大火被撲滅。同時日軍在閘北進行搶掠縱火。
晚9時營長楊瑞符判斷當日日軍不會再發動進攻,便下令做飯並加固防禦工事。當天有兩名守軍陣亡,四人受傷。
10/28
中國守軍連夜搶築工事,沒有人睡覺。早上謝晉元用從楊惠敏處得到的上海商會的電話號碼與上海商會聯繫。
四行倉庫的位置及建築結構對守軍相當有利。四行倉庫臨近公共租界,日軍不敢用海軍炮火攻擊。他們怕炮彈落入公共租界內,因為日本此時尚不願意同歐美開戰。日軍也不敢像在上海其他地方那樣使用芥子毒氣,因為這將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早7時一架日軍轟炸機在倉庫上方盤旋,但因為害怕誤中公共租界並未投彈。在遭到守軍防空火力攻擊後日軍轟炸機離去。
上午8時營長楊瑞符召集全營官長及班長講話鼓舞士氣。10時謝晉元與楊瑞符共同視察工事並觀察日軍動向。當他們在樓頂上時謝晉元發現一隊日軍沿蘇州河北路移動,據楊瑞符回憶大約在一千米外。謝晉元拿起一支槍向其射擊,當場擊斃日軍憲兵一名(※一擊必中)。
下午3時開始下雨,四行倉庫周圍的火逐漸熄滅。日軍在西側發動另一次主攻,他們佔領了交通銀行大樓,並在四行倉庫北面部署加農炮進行攻擊。加農炮對四行倉庫厚重的牆壁無法造成致命傷害,而在交通銀行大樓內的日軍又很容易被佔領制高點的中國守軍壓制住。兩小時後日軍放棄進攻,但得以切斷四行倉庫的供電及供水。
當日由一連上官志標連長、營部軍官湯聘梓和機槍連楊排長帶領的一小隊中國士兵加入了戰鬥。這期間上海商會得到了中國守軍仍在閘北的消息後相當激動,這個消息很快通過電台傳遍全城。人們在雨中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守軍助威。上海市民向守軍捐獻了十多卡車給養。卡車于夜間抵達四行倉庫附近,守軍用沙袋築牆到卡車旁,將給養拖至倉庫。搬運給養用了四個小時,在此期間三名守軍陣亡。守軍收到了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來自市民的慰問信。一隊記者也來到了四行倉庫,但由於謝晉元與楊瑞符因事繁忙,由機槍連雷連長代為接見。謝晉元通過上海商會向美軍要求送十名重傷員離開戰場。美軍同意了此項要求,因此傷員趁夜幕掩護被抬離戰場。
同晚上海商會決定向守軍送一面中國國旗。中國整編部隊當時沒有攜帶國旗和軍旗,當楊惠敏將國旗送入四行倉庫時由最高指揮官謝晉元親自接旗。當楊惠敏問及守軍的作戰計劃時,守軍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楊惠敏十分感動並向謝晉元索取所有守軍的名冊,並將其通告全國。但為了迷惑日軍同時又不使楊惠敏失望,謝晉元讓人根據原524團的名冊偽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單。另據楊瑞符回憶,之前送出就醫的傷員也被告知,若外界問起倉庫中有多少守軍時要回答有800人。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10月29日早,上海市民發現四行倉庫樓頂升起一面中華民國國旗。由於楊慧敏只帶來了國旗但倉庫內沒有旗桿,因此守軍用竹子和草繩臨時製作了旗桿。守軍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參加了升旗儀式。 而蘇州河對岸聚集的群眾據說超過三萬人,他們歡呼「中華民國萬歲!」(另說為「中華民族萬歲!」,可能為中共當局避諱「中華民國」所致。)。日軍氣急敗壞開始對中國國旗發動空襲。 由於密集的防空炮火同時顧忌誤傷公共租界,日軍飛機沒能摧毀中國國旗就撤退了。經過兩天的戰鬥,四行倉庫外的防禦工事和倉庫本身都遭到了破壞。
中午日軍發動了迄今最大規模的攻擊。加農炮和輕裝坦克從各個方向發動進攻,迫使中國守軍第三連從倉庫外的工事中撤回倉庫內。四行倉庫西側本來沒什麼窗戶(這可以從上面的照片看出),而日軍的炮擊卻給守軍打開了許多射擊孔。一隊日軍試圖通過梯子爬入倉庫二樓,謝晉元當時恰好在二樓窗戶前。他一手奪過第一個上來的日本兵的槍,另一隻手將其推下,之後向第二名日軍射擊,最後推倒了梯子。 一名在戰鬥中負傷的士兵將自己綁上手榴彈跳下倉庫,炸死了自己和約二十名日軍。戰鬥一直持續到天黑,此時日軍的進攻都有裝甲車和加農炮的掩護。最終日軍再次失敗後開始用挖掘機向四行倉庫挖隧道。 河對岸的市民用大字報通知守軍日軍的行動。一人甚至在發現日軍準備再一次發動進攻後打電話通知四行倉庫內的守軍。
10月30日至11月1日
30日早7時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本次進攻只有少數步兵參加,大部分時間日軍用加農炮進行攻擊。因為四行倉庫建築堅固又有充足的沙袋和修理材料,在日軍試圖摧毀倉庫的同時,守軍時刻對倉庫進行修復。據楊瑞符回憶加農炮炮火相當密集,平均每秒都有炮彈落下。 傍晚時日軍用數盞探照燈照亮四行倉庫以便於其炮擊。30日的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守軍摧毀了日軍數輛裝甲車。
上海租界中的外籍人士不願意戰鬥地點與他們如此接近。面對日本的壓力他們同意勸說中國軍隊停止作戰。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對於蔣介石來說戰鬥已經勝利,絕大部分中國軍隊已經撤離並重新部署到了新的位置,而戰鬥本身也已經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所以他下令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上海警備司令楊虎被安排與英軍將軍斯馬萊特會面,會議決定第524團撤至公共租界,並和正在上海西部戰鬥的第八十八師匯合。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並保證允許中國守軍撤退,但事後很快就反悔了。謝晉元希望能夠繼續留守四行倉庫直到戰鬥至最後一人。張柏亭最終勸說其同意撤退。
午夜,11月1日,謝晉元帶領376人分小隊分批通過新垃圾橋撤入公共租界。約十人在撤退中被日軍機槍打傷。到凌晨2時所有守軍均完成撤退。
影響:
謝晉元的遺體被埋葬在其孤軍營宿舍門前的小花園內。1947年上海市政府將上海北火車站到四行倉庫的那條路改名為晉元路,將與孤軍營一牆之隔的膠州公園改名為晉元公園,並將附近一所中學改名為晉元中學。
雖然謝晉元從未參加過國民政府剿共的軍事行動,但他的墓地仍然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破壞。1983年4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1986年謝晉元的家鄉廣東蕉嶺為其樹立紀念碑,將其母校改名為「晉元中學」。
四行倉庫經過改建後現今仍然存在,部分空間被改為紀念館用來紀念四行倉庫保衛戰。展覽廳開放時間是每周五的下午1:30-4:00。其大部分仍被用作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甚至在三樓還有一家保齡球館。
1938年八百壯士的事跡被拍成同名黑白電影,1976年又于台灣拍攝了彩色同名電影(由林青霞扮演女童軍楊惠敏)。
2005年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中國電信發行了一套主題電話卡,其中一張為四行倉庫。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