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欺騙人民的清朝君主立憲.....皇族內閣 (轉貼)
[打印本頁]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10-5 17:26
標題:
欺騙人民的清朝君主立憲.....皇族內閣 (轉貼)
“皇族內閣”打破了清朝開國以來延續已久的部院大臣滿漢平分的潛規則,重要部門全被皇室和滿人佔據,對漢族官僚猶如當頭一棒,他們想藉官制改革打破滿族官員政治優勢的期望徹底破滅。
宣統三年四月戊寅,詔改立責任內閣。頒內閣官制。授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徐世昌俱為協理大臣。以梁敦彥為外務大臣,善耆為民政大臣,載澤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蔭昌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紹昌為司法大臣,溥倫為農工商大臣,盛宣懷為郵傳大臣,壽耆為理藩大臣。覆命內閣總、協理大臣俱為國務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均充憲政編查館大臣,慶親王奕劻仍管理外務部。置弼德院,以陸潤庠為院長,榮慶副之。罷舊內閣、辦理軍機處及會議政務處。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仍序次於翰林院。裁內閣學士以下官。置軍諮府,以貝勒載濤、毓朗俱為軍諮大臣,命訂府官制。(《清史稿》卷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
辛亥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廷詔立責任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協理大臣二人,下設十部,同日頒佈新訂《內閣官制》及《內閣辦事暫行章程》,裁撤軍機處等機構,至此,預備立憲之官制改革中最為艱難的中央官制改革,歷時五年,告一段落。從技術上講,行政各部的設置相當合理,已接近於日本的內閣官制,數月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除未設理藩部,所設九部與此完全相同(個別名稱稍異)。
清朝官制,大多沿襲前朝,如三院、六部等;亦有入關後因時因事增設者,如“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個別職稱,名雖不同,實則無異,仔細考察,實為中國自秦漢行帝制以來歷朝官制之集大成者。歷代官制,循循相因,兩千年來,弊端叢生,簡而言之,中央政府機構臃腫,部院設置不合理,職責許可權不分明,地方行政層級較多,官員俸祿微薄,任其巧取豪奪,選拔體制陳舊,除科舉“正途”,另有保舉捐納,名為“異途”,使大量不具才德的官紳子弟混入官場,成了滋生腐敗的土壤,種種弊端,並非清朝所獨有,但為時勢所迫,卻須清朝革故鼎新,承擔改革失敗的風險。
早在戊戌年間,官制改革就是維新派推行變法的主要議題。辛醜回鑾,慈禧太后下詔實行新政,官制改革仍是新政的主要內容。官制改革分為中央官制改革和地方官制改革兩部分,從1901到1905年,清廷一直在做探索性工作,前者較之後者,成果顯著:1901年8月,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1903年,成立商部,為統籌全國財政,統一幣制,設立財政處,為督練新軍,統一兵制,設立練兵處;1905年設立巡警部,廢除科舉,興辦學堂,設立學部。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廷准出洋考察回國五大臣的立憲奏請,頒佈《宣示預備立憲先行厘定官制諭》,“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官制改革成了預備立憲的突破口。
七月十六日(9月4日),編纂官制大臣在頤和園召開第一次會議,會後設立了編制館,著手擬訂官制改革方案。這次會議,上諭雖命載澤主持,但議程、議題、原則及主導思想,均為袁世凱控制,他欲借此機會,建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實行責任內閣,限制君權。袁世凱所擬中央官制方案為:一、撤銷軍機處,內閣設總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二人,各部尚書均為內閣政務大臣;二、設十一部七院一府,各部、院之名稱次第,首為外務部,依次為民政部(以巡警部改設,並將步軍統領衙門所掌事務及戶、禮、工三部所掌有關民政各事併入)、財政部(以戶部財政處改設)、陸軍部(以兵部練兵處及太僕寺裁併改設)、海軍部(暫歸陸軍部辦理)、法部(以刑部改)、學部、農工商部(以商部、工部歸併設立)、交通部、理藩部(以理藩院改)、吏部;改政務處為資政院,改禮部為典禮院,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保留都察院,新設集賢院、審計院、行政裁判院及軍諮府。(“立憲紀聞”,《辛亥革命(四)》,P19)
但當袁世凱所擬的新官制草案觸犯到皇室的利益,如裁撤軍機處、禮部、翰林院、宗人府等機構時,遇到了皇室宗親和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後經慶親王等公同籌議,以財政部改為度支部,交通部改為郵傳部,罷設典禮院之議,保留禮部。行政裁判院、集賢院亦刪去。可這個修訂了的方案也未獲通過,慈禧太后既擔心君權旁落,又擔心改革過快引起政治動盪,便下“五不議”詔(軍機處不議,八旗事不議,內務府事不議,翰林院不議,太監事不議),對官制改革的範圍和內容進行限制。面對重重阻力,袁世凱只得讓步,另訂方案。九月二十日(11月6日)上諭《裁定奕劻等核擬中央各衙門官制諭》,宣示官制:罷設內閣之議,保留軍機處;各部名稱與方案類似,次第有所不同,依次為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禮部、學部、陸海軍部、法部、大理院、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都察院等,資政院、審計院、軍諮府。此十一部四院一府,已與袁世凱的方案相去甚遠,但編制官制之事終於完成,醞釀已久的中央官制改革正式啟動了。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10-5 17:26
面對官制改革,朝野各派政治勢力各有盤算。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報告和立憲奏議出自梁啟超之手,他欲借此機會,在中央,確立君主立憲政體,速開國會,建立向國會負責的責任內閣;在地方,設立省議會,推行地方自治,制約督撫權力;如達目的,立憲派則可名正言順地登上政治舞臺,成為“立憲與革命”論戰的大贏家,因此,宣統元年、二年,他們在全國範圍內發起數次聲勢浩大的請願運動,主旨即在早開國會。
滿清皇族內閣成員:
袁世凱雖支持君主立憲,但他對召開國會和地方自治不感興趣,他想借官制改革削弱滿人的政治特權,擴大漢族官僚在中央政府的權力,最終掌控內閣,限制君權。皇室宗親和少年親貴先借官制改革解除袁世凱的兵權,將北洋六鎮收歸陸軍部,後又逐步侵削袁氏權力,直至罷官逐出京城。清廷一面嚴厲壓制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一面加緊從漢族官僚手裡攘奪權力,借官制改革之名把中央政府各要害部門控制在皇室和滿人手裡。
新內閣的13名閣員中,滿族占9人,漢族僅占4人,而在滿族中,皇族又占了多數,時論譏之為“皇族內閣”。詔書即下,舉國譁然,漢族官僚,立憲黨人,大失所望,群起攻之,乃至革命黨人,亦同聲譴責。“慶邸之蔑法屍位,貪庸誤國,致為參政院所參劾,然參者自參,慶邸實行陰險手段,幾解散資政院,今頒發新官制,慶邸居然新內閣總理大臣矣。不寧惟是,若海陸軍為全國之軍政,必以親貴為之,未聞有漢人之賢者為之也。心有所私,賢者裹足,智者養晦,求國之不亡,不可得也。”(《克復學報》第二期,1911年8月)
“皇族內閣”打破了清朝開國以來延續已久的部院大臣滿漢平分的潛規則,重要部門全被皇室和滿人佔據,對漢族官僚猶如當頭一棒,他們想藉官制改革打破滿族官員政治優勢的期望徹底破滅。此事成了滿漢決裂的導火線,護理四川總督王人文在鐵路風潮中,同情川民,對抗朝廷,激成大亂,一發不可收拾。武昌首義後,江蘇巡撫程德全、第九鎮統制徐紹楨,廣西巡撫沈秉堃、布政使王芝祥、提督陸榮廷,紛紛拋棄清廷,望風反正。
立憲派領袖張謇對清廷此舉痛心疾首,他在自定年譜中寫道:“辛亥年四月,政府以海陸軍政權及各部主要均任親貴,非祖制也。複不更事,舉措乖張,全國為之解體。至滬,合湯壽潛、沈曾植、趙鳳昌諸君公函監國切箴之。更引鹹同間故事,當重用漢大臣之有學問閱歷者。趙慶寬為醇邸舊人,適自滬回京,屬其痛切密陳,勿以國為孤注。是時,舉國騷然,朝野上下,不啻加離心力百倍,可懼也。”從此,立憲派對建立君主立憲制失去信心,轉而同情革命党建立共和的主張,武昌起義後,各省諮議局議長、議員迅速與革命党結成同盟,策劃獨立,聯手組織軍政府,成了推翻帝制的重要政治力量。
來源:南方週末 作者:靜齋
http://big5.xhgmw.org/archive-54399-1.shtml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