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袁崇煥 [打印本頁]

作者: adolf1993    時間: 2011-6-11 17:06     標題: 袁崇煥

這人真可怕幾乎所有有關他的資料都是ㄧ個樣= =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屬廣東省東莞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政治人物、領軍文官。
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進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曾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構建「關寧錦防線」,多次擊敗後金部隊進攻。後因誅殺毛文龍、在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被明廷判以淩遲。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袁崇煥「平反」,但史學界對其事仍有爭議。現存袁崇煥紀念館等紀念場所。

早期生涯
袁崇煥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好與人談論軍事。遇到退伍士卒,每每請教邊疆軍事情況,並有志於邊疆事務。他還喜歡遠遊,上京應試時,常順便遊歷,足跡幾遍天下。途中,他常與友人徹夜長談,內容亦多涉及軍事。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式三甲第四十名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到京述職時,因御史侯恂舉薦其有軍事才能,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當時,後金兵勢正盛,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朝廷驚惶失措;對於是否能夠鎮守住山海關,朝臣議論紛紛。袁崇煥卻在在此時單騎出關考察局勢,兵部、家人都不知其蹤影。不久,他返回北京,上書報告關上局勢,並稱:「只要給我兵馬糧草,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關。」其膽識得到朝臣交口稱讚,他也因此升任兵備僉事,負責助守山海關,且獲朝廷批准,招募兵卒。
袁崇煥到達山海關後,成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下屬。當時,關外已被哈剌慎諸部控制,袁崇煥最初僅在關內駐守,很快即因任事幹練得到王在晉倚重,奉其命移駐中前所,隨即又得令前往前屯衛,安置遼東難民。袁崇煥連夜出發,四更時分即進入前屯城內,將士無不佩服。事成後,王在晉上奏題名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負責寧遠、前屯衛二城防衛,形成保護山海關外圍工事。寧遠在最前線,前屯衛稍後。然而在防事安排中,兩人產生分歧。王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處的八里鋪築城守御,袁則認為該外圍陣地太窄,並非良策,在爭辯無果之後,袁越級奏請首輔葉向高。經左光斗提議,大學士孫承宗以閣臣掌兵部事,巡視遼東。
當時後金攻破廣寧後,又強令錦州、義州等處民眾東遷。其中義州一部佔領十三山,並多次擊敗後金部隊進攻。後金久攻不下,築長圍困。十三山領袖楊三、畢麻子派人突圍並向明軍求援。袁崇煥請命:「派五千人鎮守寧遠,以壯十三山氣勢,並派遣其他部隊參與營救。寧遠距離十三山有二百里,進可佔領錦州,退可堅守寧遠,何必對十萬人置之度外呢?」孫承宗向總督王象乾請教,王象乾認為關上軍方無士氣,請派遣關內三千人前往,孫承宗認為可行,於是告訴王在晉。王在晉則不同意營救,致使十三山民兵只有六千人脫逃。
孫承宗經過考察,認為王在晉在八里鋪建重城的意見不可取,於是召集將吏商議。閻鳴泰主張在覺華島,袁崇煥主張在寧遠,王在晉和張應吾、邢慎言則堅持己見;最後,孫承宗採用了袁崇煥的意見。不久,孫承宗回京後上書明熹宗,請免王在晉的遼東經略職位,自任督師,鎮守山海關,且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飭邊防戰備,成績顯著;且嚴厲執法,軍紀大有改觀。


領兵遼東
寧遠之戰:天啟三年九月,孫承宗決意堅守寧遠(今遼寧興城),當時僉事萬有孚、劉詔雖力勸而不聽,並命令袁崇煥與滿桂鎮守寧遠,袁崇煥開始領兵遼東。在寧遠時,袁崇煥率領祖大壽、高見、賀謙等進行城牆修築工程,次年工程結束,寧遠城遂成山海關外重鎮。當時城內士兵士氣高昂,商旅昌盛。此時,袁崇煥父喪,其守喪的請求卻被朝廷拒絕,而命其在職守制。
天啟四年(1624年),袁崇煥與馬世龍、王世欽等率領一萬二千名部隊東巡廣寧(今北鎮市),其位於錦州以北,相距後金重鎮瀋陽不遠。其大軍經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從海道還寧遠。其膽識得到孫承宗讚賞,袁崇煥亦因功升為兵備副使,再升右參政。次年夏,孫承宗根據袁崇煥的策劃,派遣諸將分屯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各要塞,又向北推進了二百里,幾乎完全收復了遼河以西的舊地。而此時後金政權努爾哈赤亦將京城南移至遼寧瀋陽,雙方擺出進攻姿態,劍拔弩張,局勢一觸即發。
當時明朝朝廷內部魏忠賢等閹黨大肆屠殺東林黨人,其中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被誅殺,而在遼東邊防立功的熊廷弼亦被誅殺。孫承宗亦被閹黨人高第取代遼東經略職位。高第繼任後,立即要求袁崇煥將遼東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袁崇煥與督屯通判金啟倧認為城池已收復,無理放棄撤退。於是極力反對,並抗命拒絕在寧遠、前屯衛的部隊撤退。而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部隊卻被撤去,放棄了糧食十餘萬石,撤退途中死傷甚多,軍民紛紛氣憤難當。袁崇煥請求回家守父喪,未被批准。同年十二月晉陞按察使,依然守衛遼東。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後金部隊渡過遼河,二十三日抵達寧遠城下(一說正月初十抵達寧遠,未予馬上攻城)。後金軍有十三萬人,而寧遠守兵只有一萬。當時,明朝朝廷得到急報,兵部尚書王永光等廷臣討論戰時,各個束手無策。遼寧經略高第、山海關總兵楊麒則擁兵山海關,不去援救。當時朝廷內外都認為寧遠肯定守不住。而寧遠城中,袁崇煥則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將士誓死守衛城池。他甚至寫血書告示傳閱,並向士卒下拜,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決意死戰。袁崇煥還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有寧遠城的逃兵回去,一概斬殺。二十四日,後金部隊開始進攻寧遠城,其先鋒圍城部隊為兩萬鐵甲騎軍,其用鐵裹車撞擊城牆,並用鐵鍬挖掘牆腳,城牆被挖成凹龕;明軍則採用階石碾壓城外後金部隊。袁崇煥還使用紅衣大炮,重創城外後金兵。次日,後金軍再攻未能攻下城池,努爾哈赤重傷,後金軍於是撤退到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改為攻擊覺華島。寧遠之戰為後金軍的首敗,努爾哈赤亦因此耿耿於懷。寧遠解圍後,朝廷中紛紛大喜,明熹宗亦嘉獎廣寧軍功勞。袁崇煥隨即升任右僉都禦史,而滿桂等大將也紛紛升職[48]。而高第、楊麒因不援寧遠和覺華島而免職,以王之臣、趙率教取代。

關寧錦防線: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袁崇煥因功升至遼東巡撫,負責遼東及山海關等地,並開始經營關寧錦防線。袁起初辭賞,後明熹宗堅持原意。然而,魏忠賢見其地位上升,於是增加提防,並派遣其親信太監劉應坤、紀用到寧遠監軍。袁崇煥上疏反對,但不被採納。後朝廷為安撫袁崇煥,提升其為兵部右侍郎,並賞銀幣,子孫世襲錦衣千戶。在此時,滿桂因為寧遠之戰中趙率教未能親自援救而互相指責,袁崇煥與滿桂之間產生激烈衝突,袁上奏請求遣其鎮守其他城鎮,於是滿桂被召還北京。而當時經略王之臣極力反對,並請求朝廷命其鎮守山海關。朝廷為了緩和各方矛盾,命令王之臣專守關內,而關外士兵將領皆由袁崇煥派遣。之後袁崇煥自悔,請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滿桂遂被調遣鎮守山海關,並持尚方寶劍、統領關內外部分軍隊。
基於對廷臣誹謗的擔心,袁崇煥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遼的基本戰略。其主張:一、用遼人守遼土;二、屯田,以遼土給養軍隊,可以減少海運;三、以守為主,等待機會再出擊。他擔心立功之後,清兵必定會使反間計,散播謠言,而本國必定有人妒忌毀謗。此奏摺得到明熹宗的嘉許。同年冬天,袁崇煥率領趙率教以及兩名特務太監劉應坤、紀用,興辦防禦工事及屯田,逐漸收復高第此前放棄的土地。事後,袁崇煥上奏讚許這兩名太監的功勞,魏忠賢、劉應坤、紀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賞。袁崇煥還上奏進言:明朝部隊不善於野戰,只能憑藉固守和大炮防禦的策略。並要求增加四萬部隊去修築松山城等防禦設施。後都得到明熹宗的批准。

與後金議和:天啟七年五月,朝廷命令尤世祿代替趙率教守衛錦州,尤世祿尚未抵達時,皇太極親率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精兵,進攻遼西,攻陷明朝大凌河、小凌河兩個要塞,隨即進攻寧遠的外圍要塞錦州。五月十一日,後金部隊抵達錦州,並四面圍城。趙率教帥部環城而守,並以緩兵計派遣使者求和,使者三次返回並未成功,而皇太極攻城愈急。袁崇煥於是派遣祖大壽和尤世祿帶了四千精兵,繞到清軍後路去包抄,又派水師去攻東路作為牽制,並請求關內部隊救援。當時明朝朝廷命山海關的滿桂移師前屯,而駐守三屯的孫祖壽移師山海關,宣府的黑雲龍移師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師山海關;又派遣昌平、天津、保定兵馳援上關;並命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進行備戰。
錦州城內,趙率教與前鋒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等率兵奮勇死戰,和後金部隊從五月十一打到二十八日,之後皇太極久攻不下,轉而去分兵攻寧遠。當時袁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軍並在城上進行炮擊;而馳援的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在城外大戰,後雙方死傷慘重,滿桂身負數箭。後金部隊見無法攻下寧遠,於是改為進攻錦州。六月初四,皇太極增兵猛攻錦州,錦州城中使用大炮、火炮、火彈和矢石等武器,清兵受創極重。於是次日皇太極退兵,並拆毀大凌河、小凌河兩個要塞。該戰役史稱「寧錦之戰」,為明朝與後金交戰的第二次大勝,而滿桂、趙率教功勞最大。
雖然袁崇煥帶兵遼東大戰後金,明朝內部閹黨魏忠賢則控制朝廷,朝廷內部阿諛奉承,當時各地巡撫官員紛紛為其修建生祠。天啟七年四月,袁崇煥上奏摺,稱頌魏忠賢的功德,並要求在寧遠、前屯兩地為魏忠賢修建生祠。儘管如此,寧錦之戰後,當時朝廷論功行賞,受賞者數百人,廷臣紛紛讚許此戰功勞為魏忠賢調度有方,其中魏忠賢的義子亦因此封侯,然而袁崇煥只升一級。當時兵部尚書霍維華認為不公,上疏請求讓蔭,魏忠賢亦拒絕其請求。相反,魏忠賢派使其黨羽以袁不救錦州為由,彈劾袁崇煥。袁崇煥不得已請求辭職告老還鄉,同年七月獲准,而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滿桂鎮守寧遠。

再次復出:熹宗去世,思宗即位,建立東林黨內閣,魏忠賢被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袁崇煥。期間,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袁崇煥表示其在邊關立功,唯恐朝廷人士妒功中傷。思宗請袁無須疑慮,其自有主持。大學士劉鴻訓上書請思宗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崇禎皇帝即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方便行事。此外,崇禎再加獎勉,賜他蟒袍、玉帶與銀幣。袁崇煥領了銀幣,但以未立功勛,不敢受蟒袍玉帶之賜,上疏辭謝了。
袁崇煥還未到任,寧遠已發生兵變。起因是政府欠餉四月,四川兵與湖廣兵於是先行嘩變。士兵把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等縛在譙樓上。兵備副使郭廣於是把官衙庫房中所有的二萬兩銀子拿出發餉,並向寧遠商民借五萬兩,嘩變始解。畢自肅引罪自殺。同年八月,袁崇煥到達遼東,逮捕張正朝、張思順等十五人並斬首於集市,此外,斬殺中軍吳國琦、懲罰參將彭簪古,並罷免都司左良玉等四人,兵變始定。
嘩變改變遼東部隊的駐守布局:祖大壽仍鎮守錦州;何可剛升任都督僉事,代替解任後的朱梅,寧遠、錦州合鎮;趙率教則轉移至山海關;而袁崇煥親自鎮守寧遠。因為畢自肅已死,袁崇煥上奏請撤消遼東巡撫職位,並罷免登萊巡撫孫國楨、取消該巡撫職位,崇禎皇帝均批准。此外,袁崇煥又撫慰哈剌慎三十六家,穩定邊疆安定。崇禎二年,明思宗加封其為太子太保,並賞賜蟒衣、銀幣。

誅殺毛文龍: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時,提及其欲誅殺毛文龍。毛文龍為明末大將,通過海道與明政府聯絡,經常偷襲後金後方。但是天啟四年至七年中,毛文龍多次襲擊清軍,都遭失敗,此後在皮島駐紮。由於毛文龍部佔用明朝大量兵餉,工科給事中潘士聞、尚寶卿董茂忠上書彈劾請撤毛文龍。兵部商議時,袁崇煥提議派遣官員至皮島管理兵餉核查帳用,而遭到毛文龍抵制,因此招致袁崇煥不悅。
同年六月初一,袁崇煥與毛文龍在旅順附近的島山會見,並商議軍事。經過連續三日的談判,毛文龍始終不接受袁崇煥主張的「皮島設文官監軍;糧餉由寧遠轉發;改編部隊」等建議,談判失敗。之後袁崇煥勸其歸鄉,而毛文龍則稱自己了解遼東局勢,並能解決滿洲、順勢攻佔朝鮮。此後,袁傳副將汪翥上船密議,通宵部署誅殺毛文龍。初五,袁崇煥邀毛文龍一起檢閱將士比賽射箭,但袁提出幾件事來責問毛文龍,毛文龍抗辯。袁崇煥命人除下其衣冠並捆綁,毛文龍仍稱自己無罪有功。袁於是宣布毛的「十二大罪狀」,祭出尚方寶劍、斬殺同樣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
袁雖然誅殺了毛文龍,但慮其部屬有變,於是諭示只誅殺毛文龍一人,其餘免罪,並命原皮島副總兵陳繼盛繼任。此外,並增加兵餉至十八萬兩白銀。此後的奏摺中,袁崇煥上疏陳述毛文龍因拒絕設文官監軍、糧餉由寧遠轉發、瞞報兵力,而決議誅殺毛。明思宗以兵減餉增而升疑,不過仍然接受袁崇煥的提議。此後,袁崇煥整頓全部遼東及登萊、天津部隊,共有士兵十五萬三千餘人、馬匹八萬一千餘人等。


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蒙古與女真發生嚴重饑荒,蒙古諸部請求袁崇煥開糶互市,後崇禎嚴令只准按口換糧[125][126]。同年六月,翰林院編修陳仁錫出使遼東,認為這是偷襲女真的最佳時機,同時,王懷達、陳國威二人又預料到了指出了皇太極的軍事行動,但袁崇煥當時沒能採取行動。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聯合哈剌沁,繞境蒙古朵顏部地盤破長城喜峰口而入。次日,袁崇煥在寧遠得警,馬上令山海關總兵入援遵化,錦州總兵祖大壽入關後繼。十一月初四,趙率教戰死於三屯營,袁崇煥率兵至山海關。十一月初五,袁崇煥率軍進入薊鎮。十一月初六,袁崇煥到達永平,得報遵化已於十一月初三被攻陷,巡撫王元雅被殺。袁崇煥在榛子鎮接到崇禎聖旨,獲得調度指揮各鎮援兵之權。
十一月初九,袁崇煥到達順天府薊州。十一月初十,袁崇煥進入薊州,以關寧兵布防薊州西部各地,並令昌鎮總兵尤世威回昌平、保定總督劉策回密雲協防。而當時孫承宗指出應該守薊州三河一線,否則皇太極越薊州三河則可直撲北京。十一月十四,袁崇煥獲報,後金軍已經薊州穿越而過,袁崇煥被動急追。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煥趕在後金部隊前到達北京左安門,在廣渠門外駐營。明思宗迅速召見袁崇煥,並深加慰勞並談論戰事。袁以士兵疲勞為由請求入城補給,但未得到批准。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祖大壽領關寧兵及京營二萬人和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帶領的後金白甲護軍及蒙古兵數千人大戰於廣渠門,雙方互有死傷,後金軍傷亡數百後退去。


下獄磔殺與影響
當時後金所入隘口乃薊州太守劉策所轄,而袁崇煥一得到消息立刻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而都人突然遭到兵災,謠言紛起,說崇煥縱敵擁兵。而大臣也因為從前和議的事情,稱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此外,清軍設反間計,傳聞袁崇煥與清軍定有密約,並另捉獲的宦官聽聞後遣返回去。其宦官告訴明思宗,加重了明思宗的疑心。在各地勤王的時候,大同總兵滿桂率領鐵騎與清兵大戰,奮戰不息,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貫體,兩支嵌於鎧甲之上,刻有袁崇煥所部之記號;滿桂因此上奏。
同年十二月,明思宗召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入殿質證,崇煥不能對證,明思宗於是下詔逮捕袁崇煥入錦衣獄。在一旁的祖大壽戰慄失措,出殿後即刻帶兵返回山海關,直到後來接到崇禎要求袁崇煥寫的信才返回。之後,滿桂被拜為武經略,賜尚方劍,指揮來援各部。而當時已經退到良鄉的皇太極聽聞袁崇煥下獄事後,親帥大軍再次進逼京城。明思宗要求滿桂出兵對敵,滿桂則以「敵勁援寡,未可輕戰」為由,堅持防守。然而在多次催促下,同月十五日滿桂還是不得已,領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諸大將,移營永定門外二里,十六日被後金軍以精騎四面包圍,大敗,滿桂及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擒。這時距離袁崇煥下獄才半個月。
祖大壽被袁崇煥修書召回後,欲以戰功救袁崇煥,收復了永平、遵化一帶,皇太極退回遼東。然而,崇禎三年(1630年),經過半年多的審判,袁崇煥仍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被判凌遲,死於北京甘石橋,併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兩千里,其餘不予究問。
「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保遼東。        」
—袁崇煥刑前遺言
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認為袁通敵,恨之入骨,紛紛生吞其肉。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清高宗下詔為袁崇煥平反,不過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的真相大白仍有商榷之處。


後世與紀念
袁崇煥死後,其遺腹子袁文弼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改姓「袁佳氏」。其後清末名將富明阿、壽山等俱是袁崇煥後裔。
袁崇煥處死當晚,一佘姓義士冒死將朝廷打算「傳視九邊」的袁首級偷葬於家中,被稱爲「冒死葬忠魂」,臨終前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其守墓,二不許做官,三不許不讀書。自此,佘家後人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守墓才轉為公開。1992年,在原址重建袁崇煥墓。2002年,開始全面整修袁祠向遊人開放。從1630年至今,佘家的後代在守墓近四百年。現在袁崇煥紀念館位於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包括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
此外,在廣東東莞有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010年7月,原位於袁崇煥雕像的基座、刻有「掉哪媽!頂硬上!」的袁氏粗話口頭禪被鑿去,事件引起廣州市輿論和民眾強烈不滿,並最終導致當年廣州市民組織捍衛粵語行動。


評價與爭議
袁崇煥是一位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關於其事迹、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袁崇煥在遼東時的同事王在晉在《三朝遼事實錄》中表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其在寧遠之戰等戰績功勞不應埋沒。作為敵對政權的清朝政府,也對袁崇煥讚賞有加。張廷玉等在官方史書《明史》中主張袁崇煥妄殺毛文龍,而崇禎帝誤殺袁崇煥。此指使自毀長城,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康熙皇帝亦表示,袁崇煥雖然與清朝為難,但是忠於職守,只是因為明朝皇帝昏庸,以至於被斬殺,值得憐憫。則對於明末時期大將徐石麒則認為袁崇煥表面主戰而實際主和,並以殺毛文龍示信後金。
而在文人學術中,相關的爭議則更為突出。明末清初文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主張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如同宋朝時期秦檜用十二道金牌矯詔殺岳飛,但是認為崇禎皇帝殺死袁崇煥為冤。中華民國時期,國學大師梁啟超在《袁督師傳》則讚賞袁崇煥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為「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也主張袁崇煥為「愛國領袖」,並要求北京政府保護其祠廟。
部分學者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為泄私憤。也有說有證據毛文龍當時要降女真,袁崇煥殺毛文龍的事情「一無錯處」。按袁崇煥上疏,毛文龍死前六個月早已無生(除非接受袁崇煥的領導),並不是因為叛國。毛文龍被殺後有徐爾一等人上疏為其鳴冤。三個月後就發生了「己巳之變」,清軍兵臨北京城下,明庭大臣們多歸因於毛文龍死後女真無後顧之憂所致。

原帖:0072005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