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若蘇聯加入軸心國
[打印本頁]
作者:
adrian1031
時間:
2013-9-6 18:09
標題:
若蘇聯加入軸心國
轉自維基百科:1940年9月27日,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了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同年10月,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信給史達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史達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了「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史達林同意簽署條約,但同時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再給予蘇方答覆。
若四國同盟建立,以美國為首的盟國會打贏二戰嗎
作者:
jasonleong0112
時間:
2013-9-6 18:34
基本上美國會輸, 若蘇聯倒向軸心國,
歐洲戰場失去抵抗德軍的主力,
而且蘇軍在資源方面能大大的援助德軍.
亞洲戰場中國將會先被解決
(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
蘇日聯軍將會稱霸亞洲
然後在北非及西歐一帶不用說, 德軍將精銳盡出
作者:
將軍
時間:
2013-9-7 11:15
實在是很難想像東線德軍與西線德軍合流,
盟軍的光復戰況會變得有多膠著,
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二戰中期開始,
德軍的資源就開始匱乏了,
如果與蘇聯結盟則是大大地解決這個困擾,
二戰的結束恐怕會變得更晚.
值得一提的是情是,
中國可能會更傾向與日本和談,
畢竟蔣中正本身是對日本沒甚麼敵意的.
作者:
jasonleong0112
時間:
2013-9-7 16:11
回復
3#
將軍
有點難, 首先是日本未必會想和談,
畢竟加上蘇聯 亞洲的軸心勢力已達高峰,
並沒有必要拉攏一個不斷戰敗的國家~
其次是中國軍民估計都不肯投靠日本那邊...
作者:
將軍
時間:
2013-9-7 16:28
回復
4#
jasonleong0112
事實上在二戰尚未完全開打前,
日本就有建立邦聯制亞洲的想法,
也就是大東亞共榮圈,
而中國也是不斷的督促建立數個政權(包含滿州國,汪精衛政府等),
消滅中國人種族淨化不是日本的原意,
相信中國如果有意願,
日本人還是會與其簽署協定的.
畢竟發動戰爭和實際作戰意義不一樣,
任何人都明白可以用白紙墨水換得利益是很便宜的.
至於你提到軍民想法,
我的看法與你不同,
我認為中國在初期沒有民主意識,
應該是政府說的算,
軍人百姓都只是被操縱著的狀態,
今天打共產黨,
主席被挾持,
明天就打日本,
如果簽署條約,
就是今天打日本,
明天打東南亞.
作者:
逍遙的安少
時間:
2013-9-12 00:46
五個討論面:
jasonleong0112說法是否可取
中方是否有意簽約的客觀條件
中國有意簽約,但協約如何使中方滿意
日方1937年後的內部形勢是否願意簽訂和約
探討將軍中國意願的假設是否可取
就jasonleong0112所言,軍民不肯投向日本,個人必須重申自己以往歷史既有思想與jasonleong0112一樣,所以此文我是閱後,多加思考數日,再作出立論。
jasonleong0112的理據主要為:
1:二萬五千里長征時,共黨對於中國中部的抗日統一民族戰線的宣傳攻勢,使人民支持抗日
2:張學良等軍閥於九一八事變後對蔣中正先安內後攘外政策的不滿,而有力例子為1937年西安事變,反映軍隊亦傾向抗日
3:1937年12月13日開始的南京大屠殺對中方影響,乃至高舉起完全激進的抗日思想
4:抗日期間對於抗日的傳媒或文學產品,例如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等,從而產生出一片完全抗日思維
最後還是我自己試圖補充理據,悲哀。
那麼,就第一點而言,共黨的宣傳攻勢在於長征路線範圍,即河南、湖南、甘肅等中部地區,其宣傳並未涉及東南北等地。
第二點上,軍隊意向,張學良被軟禁後,東北軍群龍無首,而發生內亂,而內亂圍繞的正是主戰主和,可見連最為支持反日的東北軍,軍隊亦非全盤支持抗日。
第三點與第四點皆有利於促成抗日思想形成,問題在於是否形造了現今的”東京大屠殺”情況?我個人想法是國民僅欲光復國家,而沒有反攻日本的思想。理據一為蔣中正的盧山聲明,其中指出中國外交方針為和平共處,而此戰為日本謀我中國而致,理據二是整場戰爭是被定性為國家保衛戰性質,所以稱為抗日戰爭。
綜合上述資料,個人立場為中國是樂於接受和平協議,而非jasonleong0112所說的不和談。另外,為什麼民國軍隊可以一直無視日侵,而掃蕩共產黨,足證將軍的說法是可取,那怕軍民想法是抗日。
當然,我從行文間,相信jasonleong0112不和談考慮是以1940年格局和談,而和談內容是雙方無條件停戰,即承認汪精衛政權、蔣中正重慶政權、毛澤東西安政權的三分局面。若是如此,個人亦認為不可能和談。
個人認為,第二個環節─中國有意簽約(已證成立),但協約如何使中方滿意。
協議應該是光復整個中國,這應該沒有太大疑問。
而從日方的態度,亦是可以尋得中方滿意的條款:
根據近衛內閣的亞洲新秩序主張,即大東南亞共榮圈主張,大家要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不要土地。而當時主張放棄日佔區,全盤歸還中方,並承諾不會一方壟斷中方經濟。
這條款獲得當時汪精衛的認同,並積極談判促成,可見當時條款為時人所認同。
當然,汪精衛不能代表當時全部中國人,但至少我們用理智去思考,這條款等同讓中國光復,並且獨立起來(取消所有租界及治外法權)。
所以,日方的協議可使中方滿意。
接下來是第三個部份─日方1937年後的內部形勢是否願意簽訂和約
個人認為要看時序線,而有兩件事件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兩件事件之後,日方只能走上瘋狂的道路,且可分為政治與軍事層面。
政治方面是近衛內閣於1939年倒台,這一次倒台導致大東南亞共榮圈由實踐,而變成理論、甚至口號。
再者,此次事件導致了狂戰的陸軍省執政,即東條英機內閣組成,而國家開始陷入漫無止境的戰爭。
軍事方面是石原莞尔被眨至關東軍副參謀,後至後備役,他的不擴張戰線主張與滿州國對等觀念,皆無法實踐。
自此之後,日方已經再無法從理性角度去議和、談判,這點可從日後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盲目出兵可見。
其實,實質要追溯的話,自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之後,軍國主義已經成為日本主流,再追看以往則如帝國在鄉軍人會、青年訓練所等等,傳播軍國主義好戰思想於整個日本,要日本接受和議是不可能的。
至於為何再開蘇日戰場、美日戰場,而不顧中國戰場,可說是戰事爭持不下、陸海軍省權力鬥爭、ABCD包圍網的經濟封鎖等等三方面所構成,不能以這種爭持不下的情況,而推論日方有意講和(自近衛內閣倒台後)。註:此非將軍說法
因此,我認為在軍國主義盛行的日本,乃至整個日本已經無法發表終戰和談主張,米內內閣倒台使內閣缺乏軍方支持,近衛內閣倒台使僅餘的停戰聲音一掃而空。至此以後,日本再無反戰聲音。
故此,我認為將軍認為中方有意,日本必然簽約是不能成立,
綜合我的立場,我認為中國當場形勢是樂於簽訂和約,特別是近衛內閣所提出的大東南亞共榮圈主張,不過礙於好戰思想覆蓋下的日本、擴張派執政的政治格局下,所有切合實質利益的主張,皆遭到無視、鎮壓(石原莞尔主張及近衛內閣主張,遭到軍部壓制,駁斥將軍認為”任何人都明白可以用白紙墨水換得利益是很便宜的”,因為日方認為戰爭獲得利益大於簽紙,即軍國主義主張),故簽約終究是襄王(中國)有意,神女(日本)無心。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