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八月風暴行動
[打印本頁]
作者:
曼斯坦
時間:
2011-8-6 05:51
標題:
八月風暴行動
本帖最後由 曼斯坦 於 2011-8-6 10:42 編輯
八月風暴行動(俄語: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點燃蘇日戰爭),開始於1945年8月9日,蘇聯在行動中佔領了滿洲國、蒙疆(內蒙古)、朝鮮半島北部、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日本關東軍的迅速潰敗,是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
日期: 1945年8月8日至9月2日
地點: 中國東三省、內蒙古、庫頁島、千島群島、朝鮮半島北部
結果: 蘇聯決定性勝利
在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上,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同意,蘇聯將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本的作戰。在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上,史達林同意盟國的請求,於歐洲戰爭結束三個月內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區。行動開始於1945年8月9日,正是德國5月8日(莫斯科時間5月9日0時43分)投降三個月後。
這次行動發動於8月6日廣島市原子彈爆炸和8月9日長崎市原子彈爆炸之間。儘管斯大林並沒有被同盟國各政府告知有關西方盟國的原子彈計劃的詳細內容,但通過蘇聯的情報來源他已經了解到了這一計劃及其目的。不過,由於進攻的時間在德黑蘭和雅爾塔會議上就已確定,並且德黑蘭會議後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因而日本遭原子彈襲擊的消息明顯對蘇軍確定何時開始行動影響不大;行動的日期是根據雅爾塔協議、德國投降日決定,而事實上在8月3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向史達林報告,如有必要,他可以在8月5日上午展開進攻。
跨貝加爾時間1945年8月8日晚上11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駐華大使佐藤尚武通告,表示蘇聯已向日本帝國宣戰,並且從8月9日起,蘇聯政府將進入對日作戰狀態。[5]從跨貝加爾時間1945年8月9日0時01分起,蘇軍三個方面軍同時向滿州東、西及北三個方向發起進攻。行動被分成數個小規模行動及戰術部分:
興安嶺-瀋陽攻勢行動(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哈爾濱-麒麟攻勢行動(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松花江攻勢行動(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及後續行動
南薩哈林集團軍攻勢行動(1945年8月11日 - 1945年8月26日)
清律登陸行動(1945年8月13日 - 1945年8月16日)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1945年8月18日 - 1945年9月1日)
雖然戰爭範圍蔓延到了傳統認為的「滿洲」區域(即滿洲的傳統土地)之外,不過對日本北方佔領區的協調和集中侵入也都被稱為「滿州戰役」。[6]1983年,在美國軍隊歷史學家大衞·格蘭茲以「八月風暴」作為自己關於此次行動的論文的題目之後,這次行動行動有時也被稱為八月風暴行動。[1]它亦被加上蘇聯名字「滿州戰略性進攻行動」、「滿洲國戰役」。
這次進攻不應該與蘇日國界戰爭混淆(特別是諾門罕戰役/在1939年5月至9月的諾門罕事件),該戰爭因日本戰敗於1939年而結束,並導致在蘇日中立條約的產生。[
背景及準備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而結束,並同時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通過這一條約及後來的其他事件,包括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變和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日本最終獲得了對韓國、滿洲及庫頁島南部之控制權。20世紀30年代,蘇日邊境事件不斷,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至8月)和諾門罕戰役(諾門罕事件,1939年5月至9月),這些都導致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的出現[7][8]。中立條約使蘇聯得以將部隊從邊境事件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對德作戰,同時亦使日本能集中在南部向亞洲和太平洋的擴展。
然而,隨着史達林格勒的勝利,蘇聯對日本的態度發生轉變,史達林發表公開演說譴責日本,「私下」更命令蘇軍在遠東建立部隊和儲存物資。在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上,除討論其他事宜外,邱吉爾、羅斯福和史達林同意,讓蘇聯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加入對日戰爭。蘇軍在遠東不斷進行集結,日軍在1945年初已經可以明顯察覺蘇聯正在準備攻打滿洲,雖然當時在德國投降前進攻不太可能發起。因此,除了在太平洋的戰事外,日本也意識到其必須確定在何時何地進攻會出現。
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上,史達林在得到羅斯福保證其在遠東的領土要求的情況下,同意在擊敗德國2至3個月後加入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3月中旬,太平洋地區的戰事對日本已十分不利,迫使其從滿州撤回精銳部隊以支持在太平洋的行動。與此同時,蘇聯繼續在遠東組建部隊,並決定不再延續中立條約。根據當時中立條約條款的規定,在條約屆滿12個月前,蘇聯必須向日方告知,於是在1945年4月5日,蘇聯方面通告日方自己不希望延長該條約。[9]這引起了日本極大關注,[10][11]不過蘇聯花了很多努力,令日本相信該條約仍然有12個月的有效期,因而日方尚不必擔心。[12]
1945年5月9日(莫斯科時間),德國投降,這意味着如果蘇聯方面履行雅爾塔協定,則需要在1945年8月9日之前加入對日本的作戰。日本的情況繼續惡化,他們現在是軸心國中唯一仍留下來戰鬥的。他們渴望保持與蘇聯的和平及延長中立條約,[12]並渴望能結束戰爭。日本在雅爾塔會議後曾多次接觸或試圖接觸蘇聯,希望能延長中立條約,並爭取蘇聯為中間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蘇聯沒有破滅日本人的這些希望,但儘可能地拖慢這一進程(同時繼續為行動做準備)。[12]在這之中,內閣首相鈴木男爵上將扮演了積極角色,他在1945年4月上台,試圖在非無條件投降下爭取獲得任何和平條件。[13] 6月下旬,日方向蘇聯靠攏(中立條約仍然有效),邀請他們充當調停人與盟國進行和平談判,日本向蘇聯提出具體的建議,而作為回報,日本對蘇聯在領土上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讓步作為報酬。史達林表示有興趣,而日本等待蘇聯的回覆。蘇聯繼續避免作出回應。1945年7月16日至8月2日,波茨坦會議舉行。7月24日蘇聯召回在日本的所有使館工作人員和家屬。7月26日會議後發表的波茨坦公告中,丘吉爾、杜魯門和蔣介石(蘇聯當時仍然未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仍在等待蘇聯的回應,避免對公告作出回應。[12]
日本一直監察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交通和蘇軍在滿州東部的活動並對蘇聯實施拖延戰術,同時所有跡象都表明,蘇聯在8月底前還未完成進攻準備。但是至於進攻會在何時或何地出現,他們對現實情況並不了解,也沒有確鑿證據。
當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午夜前一小時宣戰時,日本被完全驚醒,8月9日午夜剛過進攻行動在三條戰線上同時展開。
其它部隊
第5方面軍 - 負責駐守庫頁島南部及千島群島
除了軍團(相當於西方的一個軍)外,每個方面軍(「霍門槍」,相當於西方的「軍團」)均被分配總部單位和這些單位直接受方面軍指揮。除了日軍外,還有為數40,000人的滿洲帝國陸軍,包括8個兵員不足、裝備低劣、缺乏訓練的滿洲國軍師。而朝鮮,蘇聯遠東司令部的下一個目標,由第17方面軍駐守。
關東軍共有超過600,000人,分為25個師團(包括2個戰車師團)和6個獨立混成旅團,這些部隊擁有超過1,215輛裝甲車輛(主要是裝甲車和輕型坦克)、6,700門大砲(其中大多數是輕型)、和1,800架飛機(主要是培訓和過時的類型;他們只有50架第一線飛機)。日本帝國海軍沒有對滿洲的防衞提供協助,並從戰略層面上一直反對佔領該區。
從經濟角度來看,滿洲是值得保衞,因為它是在日本本土外有大量可利用的原料工業的地區,而且於1945年仍然是日本控制之下。然而,日本軍隊(關東軍)的兵力遠遠低於核定人數,相比3年前大多數的重型軍事裝備以及他們所有最好的軍事單位都被轉移到太平洋。到1945年,關東軍內包含了大量的新兵。因此,關東軍已基本上變成了一支缺乏機動力及經驗的輕步兵反遊擊部隊。在表面上,日本軍隊沒有能力與高機動機械化與在坦克、大砲、經驗和戰術優良的紅軍相匹敵。
除了這問題外,日本軍隊作出了很多錯誤的假設和重大失誤,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是:
他們錯誤地認為,任何來自西面的攻擊要麼將沿前往海拉爾的舊鐵路線或從蒙古東面進入索倫。蘇聯是有沿這些路線的攻擊,但他們主要的攻擊是由西面經過在索倫南部被認為不可逾越的大興安嶺範圍及進入滿洲的中部。
日本軍事情報未能確定蘇軍在遠東集結的性質、地點和規模。由於在初期低估了蘇軍的實力,以及監測蘇聯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交通,他們認為在8月底前蘇軍不會有足夠的部隊實施進攻,和這樣的攻擊最有可能發生在1945年秋季、或在1946年春季。
由於撤出關東軍的精銳部隊重新部署到太平洋戰區,日軍以針對蘇軍似乎不可避免的進攻之新作戰計劃在1945年夏季被制定出來。這些計劃要求從邊境地區重新部署的大多數部隊;邊境地區將由象徵性防守及日軍將實施阻擊行動,同時主力部隊將防守東南部(以便保衞韓國免遭襲擊)。
此外,他們只觀察蘇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和沿東滿戰線的活動,因此他們正在準備從東面來的進攻。他們認為,當進攻從西面開始時,部隊將能夠重新部署來應付。
然而,雖然這已經開始重新部署,這要直至9月才完成,因此,關東軍正在重新部署時,蘇軍的3個方面軍同時發動了進攻。
本名選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4%E8%A1%8C%E5%8B%95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