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日對峙與長期戰 [打印本頁]

作者: 曼斯坦    時間: 2011-8-6 04:37     標題: 中日對峙與長期戰

由於戰局已演變為長期戰,因此日軍的戰略轉以利用佔領區作為軍隊補給來源,以佔領平漢鐵路、浙贛鐵路及粵漢鐵路來達到物資流通。並設法切斷中國對外的補給線,包括中緬、中越及中蘇間的交通線。

在珍珠港事變前,中國基本上獨自與日本作戰。英國因為對日採取綏靖政策,封鎖中國的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美國奉行中立政策,對中日雙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為日本工業基礎強於中國,此舉實際上有利於日本。初期的美國援助,包括2500萬美元的桐油貸款和2000萬美元的錫貸款,以及購買當時無法在國際上拋售的白銀。而蘇聯為了保護其國防之安全對中國提供軍事及經濟援助。蘇軍還以志願者的形式,派遣飛行員加入中國空軍以協助抵禦日本空軍。但在1941年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後,由於日方確保不會侵犯領土,且雙方互相承認滿州國及蒙古國,所以蘇聯停止對華援助。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宣戰並以租借法案援助中國。在初期,美國將大量資源囤積於印度,沒有馬上交給中國。戰爭後期,美國援助日漸增多,但由於先歐後亞的戰略,對中援助僅僅是對歐援助的1.7%。

到1941年,日本已經佔領了華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但是日本依然不得不面對來自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大量正規軍隊的抵抗和國共兩黨各自獨立領導的游擊隊的騷擾。儘管日本在華建立了多個傀儡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基本上沒有實權,加上日本軍隊的殘酷壓迫使得日本的佔領極為不得人心。在美國調解下,雙方曾進行和談。但由於日本和談條件過高,令中國政府難以接受而放棄。日方不願意作出讓步以換取民心,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高壓統治令中國人放棄抵抗。

這種政策導致更頑強的抵抗與國際輿論的反彈。由於日本的侵華行為和法屬中南半島的佔領,美國、英國以及領有荷屬東印度的荷蘭流亡政府聯合停止對日本供應原油與鋼鐵,加上中國即成為「ABCD包圍網」。日本將此看作是一種挑釁,並引發珍珠港事件而展開太平洋戰爭。之後日軍佔領東南亞,利用那裡的資源維持日軍的運作。

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在敵後積極建立根據地,開闢敵後戰場。1938年5月,毛澤東寫出了《論持久戰》,提出抗日戰爭應分為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和戰略反攻階段。彭德懷還發動百團大戰,在此過程中,共產黨所控制的華北抗日根據地也隨之大幅度擴大為華北437個縣中的10個縣;在南方,新四軍也在蘇中地區對日軍發起大規模攻勢,使根據地得到極大擴張。對日軍交通線在一定時期內造成破壞。之後,日軍開展多次「掃蕩」和「清鄉」,但日軍仍舊沒能阻止根據地的發展,令日軍的後方受到威脅。


1940年,抗日戰爭中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的大片領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繼陷落,國民政府遷至陪都重慶,繼續抗戰。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