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德蘇瓜分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打印本頁]

作者: 曼斯坦    時間: 2011-8-6 04:25     標題: 德蘇瓜分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德蘇瓜分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1939年10月份的歐洲,波蘭遭受兩面夾擊,遭到了覆亡的命運。1939年8月31日,納粹德國派出黨衞隊進行格萊維茨事件,藉口波蘭士兵挑釁德軍,於9月1日凌晨大舉入侵波蘭,德軍自南北兩翼發動攻勢,並有2000多架現代化飛機與3個裝甲師的支援,對波蘭發動大規模機動戰,此戰被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兩國曾承諾會確保波蘭領土的完整,但是戰爭進行時卻沒有給予後者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在其防線火砲保護的範圍內按兵不動,此現象被美國記者稱之為「假戰」。雖然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由於德軍推進速度之快,波軍尚未動員且戰術、裝備老舊而被大批圍殲,同時在9月17日蘇聯紅軍也入侵波蘭東部。波蘭政府逃往英國,德軍佔領首都華沙,隨後簽訂停戰協定。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再一次遭到德俄兩國瓜分。戰前歐洲陸軍規模列居第4的波蘭在德軍近1個月的攻勢下迅速被擊潰,引起各界相當大的討論,美國《時代》雜誌記者將其稱作「閃擊戰」。

德國在突襲波蘭的同時,卻命西線德軍堅守對英、法不挑動戰爭的命令,法軍本來一度進攻德國本土,但一遇抵抗即退守馬其諾防線,德國也不進行進攻,每天只利用無線電廣播向法軍宣傳「不要替資本家賣命」等口號來瓦解法軍士氣,(英、法沒有實行「如果德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衝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Sitzkrieg),美國報紙則稱之為「假戰」(Phoney War)。

[編輯] 防範德國,蘇聯建立東方戰線歐洲大戰開始後,史太林認為德國遲早要進攻蘇聯,就開始着手建立防範德國的「東方戰線」,這條戰線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並企圖通過擴大蘇聯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

1939年9月17日,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蘇聯和德國一起合謀瓜分了波蘭;9月28日,蘇軍開進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940年8月初將這三國強行併入蘇聯;1939年11月30日蘇聯進攻芬蘭,爆發了蘇芬戰爭;1940年6月28日,蘇聯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後成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至此,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300至400公里,獲取了鄰國大約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萬人口。這些領土在蘇聯戰後以合法的名義佔領,直到冷戰結束後,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多瓦才獲得獨立。

東方戰線並未得到蘇聯預期防禦德國進攻的作用,卻因為其大國沙文主義的充分暴露而遭受到各國的譴責,蘇聯也被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除名,並將利益受到損害的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更快地推向了軸心國陣營。蘇聯的這種作為,加上蘇聯當時的國內肅反運動,都嚴重損害了蘇聯的聲譽和共產黨在國際社會中的聲望。

德俄進兵北歐1939年11月30日,芬蘭遭到蘇聯的襲擊,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爆發。芬蘭的抗蘇戰爭贏得了當時國際社會的廣泛的同情,瑞典、美國等國家的志願者紛紛組織志願軍奔赴芬蘭對蘇作戰,英法也計劃組織遠征軍,準備借道挪威、瑞典開赴芬蘭。但當時芬蘭也是相當孤立的,瑞典政府保持中立,德國甚至由於策略原因而只得站在蘇聯一邊,英法的動作遲緩,遠征軍則更是遙遙無期。1940年3月,芬軍在損失了20%的部隊後終於放棄了曼納海姆防線。經過3個月的苦戰與慘重損失,蘇聯在芬蘭同意割讓10%的領土後放棄了侵略目標。芬蘭人喪失了比在戰場上所失去的更多領土,且其獨立仍然受到蘇聯的嚴重威脅,這最終導致了持續戰爭的爆發。蘇軍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出的極低的戰術素質,這堅定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想法。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u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佔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但是德軍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並據此堅守,這亦是德國與奧地利成立的登山隊等一次投入作戰。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於是在破壞了挪威港口設施後撤退。令瑞典和芬蘭與西方國家的聯繫被切斷。由此,德國向中立的瑞典施壓,要求允許德國的軍用物資與士兵過道瑞典。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