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第三帝國的擴張 [打印本頁]

作者: 曼斯坦    時間: 2011-8-6 04:21     標題: 第三帝國的擴張

希特拉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為重整國家經濟,希特拉認為,只要國際貨幣制度還是以黃金為本位的,則一個能夠壟斷黃金的國家就能使缺乏黃金的國家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乾其外匯來源,迫使它們必須靠借貸來維持生產。為此,希特拉針鋒相對的提出他的理論,「一個國家並不靠貨幣的表面價值來維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產,而生產才能使貨幣獲得價值。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準備,銀行保險箱中存滿了黃金並無意義。」所以他決定: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由於當時(現在也是)國際金融主要獲利的方式就是向經濟困難的國家放債營利,希特拉的新經濟政策對之便如當心一劍。更嚴重的是,如果希特拉獲得了成功,所有缺乏黃金的國家便會紛紛效尤,實行以貨易貨的方 法,這樣,不僅無人借債,黃金也失去了效力,利用它控制世界金融貿易便化為泡影。德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來,經濟轉而繁榮,國力大為增強,失業人口從1933年的600萬人減少到1936年的100萬人。相對應的,1937年西方英美等國發生了新一輪經濟危機。尤其是美國,1937年10月19日,證券市場崩潰,到11月,全國失業人口已達1100萬人,另有部分失業人口550萬人。而同期德國的經濟卻欣欣向榮,科學技術蓬勃發展,高速公路,這些改變了戰後人類社會的發明,都是出現在那個時期。此時的德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併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保持獨立),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稱默麥爾地區)併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佔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1935年3月16日,希特拉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10](其實在希特拉上台時就已經將十萬人的軍隊限額秘密擴展成30萬人),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當時希特拉宣稱這只是尋求自己的正當自衛能力,使得當時國際輿論都偏於同情德國,英法無法有大動作反對。1936年3月7日,希特拉藉口法蘇訂立《互助協定》,違反國聯規定,因而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希特拉稱其目的僅在求取自衞的平等權利),並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巴黎和會所簽署的條約。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在萊茵河東岸50公里內不得設防[11](使得德國西部門戶洞開,法國隨時可長驅直入,讓德國如芒在刺)。但是這次行動就像上次一樣,並沒有遭到英法的阻止,在法國雖然有一些人主張用軍事行動來對付德國,但是又恐引發全面性戰爭,加上當時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使得與意大利交惡的英國反對法國入侵德國,接着希特拉以法國拒絕與其簽訂互不侵犯公約等建議為由,在西線興建堅強的防禦工事,於是德國的國防置於磐石之安,成為希特拉發動二次大戰的先決條件。

另外,希特拉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產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產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產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2]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該協定,[13]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向共產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