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轉貼] [轉載]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 [打印本頁]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09     標題: [轉載]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

[轉載]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

拿破崙時代,是一個風雲時代。歐洲新舊勢力通過戰爭進行對決,在法國民眾的召喚下,拿破崙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華掃蕩了整個歐洲,如果沒有英國的納爾遜和俄國的寒冬,歐洲也許早就實現了統一。拿破崙在位時一直在沙場征戰,他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戰爭歷史。為此,我在此轉載一篇帖子,對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進行一番介紹。

拿破崙時代的戰爭概況

1、戰爭的新形式

對於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時期戰爭形式的巨大變化,克勞塞維茨要比其他同時代的人看得更為清楚。他在著名的《戰爭論》中講到:“理論上,戰爭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力量的角逐;主力會戰中各方都會傾盡全力謀求一個決定性的勝利”。可是,1792年以前的指揮官們是不會遵循這一原則的,他們總是儘量避免決定性的會戰。變化源自法國革命。革命前,供養士兵是昂貴的。現在,他們卻變得相對廉價。因此,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主力會戰也就變得越發的可能和必要。“消滅敵軍主力”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戰爭的首要目的。1480到1790這三百一十年間,歐洲的大小戰事共有2659次。可是,1790~1820這短短30年裏,歐洲就打了713次。頻繁的戰爭帶來更大的傷亡,但是在這種以整個國家的資源為依託的戰爭中,法國及其敵對國家可以比以前更快地恢復他們的戰爭能力,從而,投入下一場戰鬥。人類的戰爭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8世紀早期歐洲的軍隊規模不大。儘管一個大國可能會保持一支20萬人規模的軍隊,可是具體到單獨的一支軍團,人數很少超過5萬人。腓特列大帝在霍亨弗裏德堡(Hohenfriedberg)戰役中曾經指揮過77000人,在布拉格指揮過64000人,可是在餘下的戰役中他指揮的人數均不超過5萬人。相比之下,拿破崙先後7次指揮過10萬人以上的軍隊——分別是:斯摩棱斯克175000人;萊比錫175000人;包岑(BAUTZEN)167000人;瓦格拉姆167000人;格羅斯•戈森(Gross Goschen)160000人;波羅底諾133000;德累斯頓100000人。耶拿會戰的時候,儘管分兵,可是其親自指揮的軍隊仍有96000人。反法聯盟方面也是旗鼓相當,查理大公在瓦格拉姆指揮過13萬人;在阿斯彭(Aspen)99000人。庫圖佐夫在波羅底諾指揮12萬人;惠靈頓在西班牙曾指揮過9萬人。而且聯軍經常是合兵共進,萊比錫會戰,聯軍共集中32萬5千人對付拿破崙。(原書列舉了很多聯軍的例子,被我省略了一部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提及的都是戰場範圍內的部隊數量。例如,著名的滑鐵盧戰役雖說法軍12萬人,但是分出了3.3萬人)

下面兩圖依次為滑鐵盧、耶拿會戰。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0

參戰人數如此眾多,戰場範圍卻礙於武器射程而局限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裏。波羅底諾戰場只有3.5英里(5.6km)見方。滑鐵盧之戰,雙方14萬人,400多門火炮全都擠在和波羅底諾差不多大小的地方。惠靈頓的英軍在Mont Saint Jean山脊完全展開,正面才3500碼(3200米)。因此,指揮官在制高點就可以完全掌握敵我雙方的全部動向,經由下級參謀人員騎馬傳達命令,從而控制己方行動。

下圖:拿破崙在指揮戰鬥

不過,即使騎馬,命令仍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達。一個在指揮者看來恰當的攻擊時機,經過“傳達”;“部隊調動”等一系列時間間隔,往往會錯過那個最佳的機會。所以良好的“時間感”(sense of timing)是一個優秀的指揮者必備的素質。

戰場能見度的問題會使情況進一步複雜。最初幾次射擊過後,黑火藥發出的煙霧,夾雜著成千上萬的騎兵和步兵揚起的塵土,便形成了所謂的“戰爭迷霧”(fog of battle)。英軍的來福槍兵Harris回憶到:“打了幾槍之後,我就被自己製造的煙霧籠罩了,接著我的夥伴們會進一步加強這種效果。到最後,我就只能看到我自己槍口的閃光了。”

下圖:現代人模擬的英軍來福槍兵射擊

火力更強的炮兵無疑會產生更多的煙霧。騎乘炮兵上尉Mercer在自己的滑鐵盧日記中寫道:“在我的發射陣地兩側經過的那些部隊,對於我來說,就像月球人一樣的神秘”。(I knew no more of than the man in the moon.)

下圖:現代人模擬的法軍炮兵射擊

指揮更大規模部隊的軍官們在如此環境中,甚至會失去耐性。當惠靈頓命令Harry Smith爵士(英軍來福槍部隊的指揮官)前進的時候,他不耐煩地回道:“朝哪個方向呢?閣下”。(In which direction, my lord?)

綜上所述,拿破崙時代的戰爭遠非歷史著作中描述的那樣“脈絡清晰”、“指揮得當”。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0

2、步兵(一):概述

上圖:左為英軍近衛步兵,右為法軍老近衛軍擲彈兵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其實“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福槍兵(rifleman)。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下圖:從左至右依次為:普軍輕步兵;普軍燧發槍兵;普軍擲彈兵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準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儘管準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

下圖:A 法軍1777型滑膛槍 B IX Year改進型 C 英軍42英寸滑膛槍 注意法國槍上有固定槍管的扣環,便於更換。槍管下麵那根是裝填杆。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0

其他參戰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下面兩圖為擊發裝置結構:b 槍機 c 火石 d 扣簧 (frizzen) e 擊發槽

下圖為裝填發射的全過程

1 將扣簧向前推,露出擊發槽。將槍機扳到安全位置。
2 咬破彈藥紙包上端
3 向擊發槽中點入少量火藥
4 火藥入槽
5 扳回扣簧蓋住擊發槽
6 將餘下火藥連同彈丸由槍口灌入
7 抽出槍管下的裝填杆
8 9 用裝填杆壓實火藥,增加初速
10 11 撤回裝填杆,放到原位
12 等待開火命令
13 14 瞄準射擊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藥這段時間裏,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準確性。黑火藥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鬥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遊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範圍內。遊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裏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藥。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鬥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藥沒有引然主裝藥;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鬥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鐘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衝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裏就不細說了。)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1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藥袋裏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藥。一次戰鬥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鬥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藥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藥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藥,千鈞一髮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藥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裏,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儘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藥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準確的來福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福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福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福槍。來福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福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福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福槍——60和95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福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採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裏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鬥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藥。一個硬紙包裏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藥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裏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藥情況。

下圖:彈藥紙包及彈丸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1

步兵(二):基本隊形

由於原書的英國作者對於隊形的看法太過於偏向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當時的隊形戰術(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那麼神奇,以後還想專門和大家討論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創”一部分。其實,拿破崙時期軍隊的陣型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在基本隊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變體。一千多字的短文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紹營級單位的基本攻擊、防禦隊形。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到了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正是這些缺點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準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援,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臺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衝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下圖為法軍營的防禦陣型——三列橫隊。全營6個連一字排開,右端為擲彈連,左端為獵兵連。




下圖為法軍兩種隊形的轉換。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1

步兵(二):基本隊形

由於原書的英國作者對於隊形的看法太過於偏向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當時的隊形戰術(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那麼神奇,以後還想專門和大家討論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創”一部分。其實,拿破崙時期軍隊的陣型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在基本隊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變體。一千多字的短文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紹營級單位的基本攻擊、防禦隊形。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到了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正是這些缺點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準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援,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臺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衝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下圖為法軍營的防禦陣型——三列橫隊。全營6個連一字排開,右端為擲彈連,左端為獵兵連。




下圖為法軍兩種隊形的轉換。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1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佇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衝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複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複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準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鐘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下圖為一個英軍營由行軍縱隊轉為方陣的過程。如果,營已經展開為橫隊,則需要先變為縱隊。也就是說最左邊的獵兵連要跑一個相當長的距離到縱隊最後。法軍形成方陣的過程與英軍類似,中間兩個連分別轉向兩側展開。

下圖為方陣裏步兵的姿態,前排步兵半跪,槍托著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後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對迫近的騎兵射擊。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裏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物件。根據一名英軍的回憶,在滑鐵盧,兩個布倫瑞克方陣在法軍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潰,根本沒有堅持到法軍騎兵的衝擊。最後,如果在騎兵衝鋒的強大心裏壓力下,方陣的一部分動搖了甚或崩潰了,餘下的步兵必然會徹底暴露給敵方的騎兵。有經驗的騎兵往往會把握甚至創造這樣的機會。瓦格拉姆會戰期間,法軍騎兵上校Castex的第20獵騎兵團放棄了應該攻擊的那一營奧軍,轉而對臨近一個剛剛開過火的奧軍方陣衝鋒。還沒來得及重新裝填的奧軍步兵被突然的變化驚呆了,頃刻之間整個方陣陣腳大亂。

前面介紹的只是營級的基本戰術隊形。戰場上,更高級的指揮官,會跟據情況靈活使用上述隊形。 另外,以營隊形為基礎,各國軍隊都創造了一些團、師級的隊形。比如,有三個營的法軍“團”會展開中間的營,而保持兩邊的營縱隊。再如,法軍的“師”縱隊——師裏每個營均展開成橫隊,以一個營為正面形成縱隊。這些隊形在遊戲《滑鐵盧-拿破崙的最後一戰》中均有體現,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玩玩。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2

步兵(三):刺刀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釐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下麵兩圖為法軍刺刀(長約406毫米)的安裝。


刺刀不使用時會放入專用的刀鞘裏,下圖為法軍的武裝帶,短的為刺刀鞘(內有刺刀)。

下圖:上好刺刀的法軍步兵

由於來福槍的槍長較短,為了彌補不足,英軍來福槍的刺刀長達25英寸(63.5釐米)。而且,形狀為“劍”型。下圖為英軍來福槍及其刺刀。與滑膛槍常備刺刀的情況不同,為了方便,來福槍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裝到槍上。

革命時期,法國軍隊十分強調刺刀的運用。卡爾諾(Carnot督政府的一員)在1794年2月簽署命令:“法軍士兵必須隨時準備運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崙也同樣重視這種冷兵器。法軍上尉Blaze回憶到:“皇帝陛下似乎對刺刀殺人的方式情有獨鐘”。當時的軍事理論更是認為:“只有第一次的齊射是有效的,後面的戰鬥要靠刺刀和劍來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為如此,奧軍和普軍也同樣強調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認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認為刺刀是最好的近戰武器。 至於更為冷兵器化的俄軍,派到俄國考察的英國將軍Wilson在1810年的報告中寫道:“刺刀簡直就是為俄國人設計的武器……他們更善於密集縱隊的刺刀衝鋒”。

然而,實戰中刺刀見紅的搏殺並不常見。在奧斯特利茨,俄國近衛軍進行了一次典型俄國式的300碼刺刀衝鋒,可是在突破了法軍第一道防線後便被後續的法軍火力擊退了。拿破崙‘大軍團’的醫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經對法軍的傷亡進行過一些統計,結果發現:相比119例槍傷,一次戰鬥中刺刀造成的傷亡只有5例。因此,他認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遠大於實際效果。同樣,惠靈頓的一個高級醫官Guthrie也認為:刺刀衝鋒很難達到預期的手腳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結果。不是衝鋒的一方被火力擊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壓力落荒而逃。醫生們的觀點,被前線的指揮官進一步證實。約米尼聲稱:我從未在通常的戰鬥中見過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這段的結論是:刺刀肉搏並不能對戰鬥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心理作用的結果難道就不是結果了嗎?戰爭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顯。歷史上,一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部隊精神上卻已經被打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我認為,上面的論據只能總結為肉搏不常發生。)

儘管不常見,某些情況下刺刀肉搏還是必須的,比如攻入堡壘後的戰鬥,再比如雨天彈藥無法擊發的情況。在卡地茲(KATZBACH)的瓢潑大雨中,普軍用刺刀和槍托與法軍進行了激烈的肉搏並使法軍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正像前面討論過得那樣,對抗騎兵的衝擊是刺刀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從這點上看,面對隨時可能的騎兵攻擊,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革命初期,為了彌補火槍刺刀的不足,長矛這種過時已久的武器,作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過。1792年早些時候,法國的幾個城市相繼生產了為數不少的,10到15英尺長(3~4.5米)的長矛。1792年8月,立法會(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軍中分發使用長矛。從這時起到1793年夏天,許多新徵召的部隊都是帶著這種簡陋的武器開赴前線的。當時,北方軍團的Custine將軍曾經對下屬說:全法國缺槍的部隊不只我們一個,我們只有用這些長矛來彌補滑膛槍的不足才行。儘管在近戰中的效果不錯,也不能改變其沒有火力的弱點。隨著步槍產量的提高,長矛也就漸漸從法軍的武器庫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前面步兵方陣裏提到英軍在西班牙遭遇法軍騎兵的戰例,上圖即為後人根據當時情況創作的水彩畫。遠處背景是排好的英軍方陣,近處可看到倒斃的英軍。畫中揮刀者為法國第二驃騎兵團的騎手,持長矛者為第七波蘭槍騎兵團騎手。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2

3、騎兵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裏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占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占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準。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詳)!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當時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衝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
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關於胸甲的重量約為8公斤。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裏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大家可以參看帖裏首圖,圖中沖向英軍的法軍騎兵就是胸甲騎兵。

下圖:法軍胸甲騎兵圖

還是法國胸甲騎兵

下圖:奧軍胸甲騎兵圖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3

火槍騎兵:
基本為法軍獨有。奧地利曾經有過兩個團的火槍騎兵,1798年改編入胸甲騎兵。尼德蘭這個小國在滑鐵盧戰役時也有火槍騎兵的建制。早期法軍火槍騎兵只配備熊皮帽和制服(類似近衛騎乘擲彈兵),直到1809年,拿破崙為了減少這支精銳騎兵的傷亡,命令其裝備頭盔和胸甲。儘管初期沒有胸甲,火槍騎兵卻一直被當作重騎兵使用,僅有的兩團總是和胸甲騎兵編在一個師裏。火槍騎兵的頭盔和胸甲表面鍍有黃銅,軍官鍍紫銅,以區別於胸甲騎兵。頭盔頂部,沒有鬃毛,代之以猩紅色的冠。

下圖:法軍1809年以前的火槍騎兵

當時的胸甲和頭


1809年以後的法軍火槍騎兵


下圖:尼德蘭火槍騎兵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 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崙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複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 Guard 和 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 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崙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 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法國龍騎兵


奧軍龍騎兵圖

英軍龍騎兵:紅色制服為龍騎兵,藍制服為輕龍騎兵

俄軍龍騎兵圖

普魯士龍騎兵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3

輕騎兵:
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幹北部地方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劄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誌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劄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系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放蕩不羈的遊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下圖:英軍驃騎兵 注意看其斗篷式短外衣

奧軍驃騎兵圖 注意斗篷不見了,這是因為穿在身上了,大家應該很容易發現領子和袖口都是毛邊

普魯士驃騎兵 更明顯了 馬上的人穿著 馬下的人披著

下圖:漢諾威驃騎兵

獵騎兵:
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崙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崙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下圖:法軍獵騎兵

槍騎兵:
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崙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崙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 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 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複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下圖:法軍龍騎兵改編的槍騎兵

普魯士槍騎兵

奧軍槍騎兵(只有黑白的了大家將就一下吧)

哥薩克:
俄國獨有。類似槍騎兵,主要武器也是長矛。但被俄國視為非正規部隊(Irregular Light Cavalry)。

哥薩克

下圖:是一張比較有趣的圖。圖中為哥薩克對抗法軍槍騎兵,可是兩個人的長矛全都丟棄了,短兵相接長矛變得毫無用處。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4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各國騎兵的組成情況。由於各國騎兵編制一直在變化,在這裏我只考察某一時間段的大概情況,主要是讓大家對各類騎兵的比率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不求全。騎兵“中隊”(Squadron,不知直譯是否恰當?)是拿破崙時期各國騎兵的基本單位,相當於步兵的“營”。中隊通常下設兩個連,每連約有72~120人。法軍騎兵團通常由3、4個中隊組成,個別龍騎兵或輕騎兵團會有5個甚至8個中隊。理論上,法國重騎兵團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龍騎兵和輕騎兵團約為1000~1200人。但是實際上,很少有部隊達到這個上限。在滑鐵盧,法軍騎兵團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兩個法軍騎兵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旅上面為騎兵師,進而組成騎兵軍。除了獨立的騎兵軍,各步兵軍會配有一個師(或旅)的龍騎兵或輕騎兵。拿破崙騎兵的鼎盛時期(1809~1812年)共有:14個團的胸甲騎兵;兩個團的火槍騎兵;30個團的龍騎兵(後有6個轉為槍騎兵);13個團的驃騎兵;30個團的獵騎兵;9個團的槍騎兵。英軍騎兵團通常由三個中隊組成,每團人數在450人左右。三個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有的騎兵旅歸屬于某個騎兵師,有的作為獨立單位,自由配備,臨時編組。英軍騎兵規模較小只有20個團,其中有7個團的重騎兵和13團的輕騎兵,通常與幾個小盟國的騎兵混編。奧軍騎兵團的編制較大,通常有6到8個中隊,每中隊130~150人。奧軍胸甲騎兵和龍騎兵團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驃騎兵和槍騎兵團有1300到1500人,所以儘管騎兵團數量較少,奧軍的騎兵規模並不小。1805年,奧軍共有8個團的胸甲騎兵;6個團的龍騎兵;6個團的Chevauxleger(奧軍特有,但實際上與龍騎兵並無明顯區別);12個團的驃騎兵;3個團的槍騎兵,加上匈牙利驃騎兵,總人數達5萬8千人。普軍騎兵團由2到4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100到150人。1813年普軍有正規騎兵36個團,其中4個團的近衛騎兵;4個團的胸甲騎兵;8個團的龍騎兵;12個團的驃騎兵;8個團的槍騎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軍還有18000人的非正規輕騎兵(Landwehr)。手頭沒有俄軍騎兵編制的細節,只知道1812年俄軍共有:6個團的近衛騎兵;8個團的胸甲騎兵;36個團的龍騎兵;11個團的驃騎兵,5個團的槍騎兵。此外還有近3萬人的哥薩克。

(二)騎兵的裝備和戰術

拿破崙時代,冷兵器(直劍、馬刀和長矛)是騎兵的主要武器。各國的重騎兵裝備的直劍長約1米,或兩面開刃或單面開刃。龍騎兵的情況又相對複雜一些,法國龍騎兵有些團裝備直劍,有些團裝備的雖說也是直劍不過劍身略有彎曲(沒有馬刀彎曲的程度大)。其他國家的龍騎兵也是有的裝備直劍,有的裝備馬刀。輕騎兵則一概裝備彎曲的馬刀。無論是直劍還是馬刀基本使用動作包括:刺和劈砍兩種。槍騎兵使用的長矛前面已經介紹過,法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普、奧等國的槍騎兵長矛更長一些,約為3.7米左右。

下面三幅圖依次是:法軍胸甲騎兵的直劍,法軍龍騎兵的直劍,法軍輕騎兵的馬刀

除了冷兵器,當時各國騎兵基本也都配有火器。一個騎兵裝備的火器通常包括:一支短款燧發槍,一到兩支手槍。短款燧發槍基本是各國步兵燧發槍的改進版,根據騎兵種類的不同,長度和個別細節略有調整。由於種類較多,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騎兵衝鋒時候基本處在高速奔跑狀態,根本無法正常瞄準開火。即使開火,也只能發射一發而已,沒有時間再裝填。所以,短款燧發槍對於衝鋒的騎兵無疑是一個累贅。有時騎兵嫌火槍礙事,乾脆在衝鋒前將其丟棄。儘管事後要為丟掉火槍而受到經濟處罰,騎兵仍認為這是值得的。手槍在短兵相接時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一支手槍也只能打一發而已。(參看:上一部分最後圖中的哥薩克)騎兵防禦或者下馬作戰時,火槍還是很必要的武器。這時,騎兵基本上已經等同於步兵了。

下圖:法軍IX年款和XIII年款手槍

騎兵的戰術隊形相對簡單,沒有步兵那麼多的變化。衝鋒時,兩列橫隊的形式基本為當時各國所接受(匈牙利驃騎兵好像是3列橫隊,不過拿破崙時代後期也改為兩列橫隊)。前面提到過騎兵的基本單位是中隊,下圖便是一個法軍胸甲騎兵中隊的兩列橫隊示意圖。這個中隊只有一個連長,正常情況下,另一個連長應該在左面那個中尉左側7、8米處。


不過,戰場上一個中隊的一、兩百人有時無法形成足夠的衝擊力。所以,騎兵通常以團為單位發動衝鋒。這時,團裏各中隊一字排開,形成更大規模的兩列橫隊。有時依照敵方情況,會發動整旅,甚至整師的騎兵衝鋒,場面巍為壯觀。行軍或待機時,需要縮小正面。中隊裏的每個連都會改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縱隊,前後依次排開,形成隊形較長的縱隊。

下圖:法軍獵騎兵行進中(個人比較喜歡這幅圖,雖然是黑白的,但是畫的很有意境,給人一種舍我其誰的感覺。)

騎兵衝鋒的全過程是呈加速度進行的。在距敵方200到300碼(1碼約為0.914米,下同)的距離上,指揮官會命令:“準備衝鋒!劍出鞘!小步前進!”(Prepare to charge! Draw saber! At the trot – March!)。距敵150碼時,命令“快步前進!”(Gallop!)。50碼時,命令“衝鋒!”(Charge!)。此時,所有號手吹衝鋒號,騎手將自己的馬匹驅至最高速度。前排騎手將劍尖向前作刺殺狀,後排騎手保持高舉狀態。加速度衝鋒使得騎兵在接敵之前保持了隊形的相對完整,給敵方陣線造成瞬間的最大衝力。如此衝鋒是針對陣容齊整的敵方步兵或騎兵進行的。當對方陣腳不穩或潰散時,騎兵的速度就更為重要。此時,便可以放開了衝鋒。

下圖:法軍胸甲騎兵的號手(看陣勢應該是全團的號手集中了,不過吹的肯定不是衝鋒號,因為衝鋒時號手要隨隊行動,不可能處於靜止狀態)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4

對於步兵方陣,一次衝鋒基本難以奏效。所以,在騎兵充足時,會採用多個波次的方法。一個騎兵旅的兩個團前後間隔一定距離,先後發動衝鋒。第一波吸引敵方火力,並造成一定的混亂,隨即穿過敵方方陣間的空隙改變方向返回。此時,敵方步兵消耗了彈藥正在裝填,方陣上出現的個別“弱點”也沒有恢復,拍馬趕到的第二波騎兵往往能夠形成突破。不過,這需要兩波騎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堅定、訓練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衝鋒也不太容易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突破步兵方陣都絕非易事。

騎兵對騎兵往往會形成混戰的局面。兩方騎兵相遇,交錯穿入對方佇列,放慢速度後與就近的敵方騎兵短兵相接。這時,騎手對馬匹的控制;馬刀的使用技巧決定了近戰的勝負。統計顯示,真正面對面的騎兵近戰傷亡並不是決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潰退時,會被背後的追兵盡情砍殺。所以,騎兵旅或者騎兵師通常會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騎兵被迫後撤,用來掩護撤退。

騎兵對炮兵的衝擊時,在較平坦開闊的地帶會儘量散開隊形,減少“葡萄彈”的殺傷。在較崎嶇地帶,騎兵應儘量發揮機動力強的長處,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餘側後包抄。攻入炮兵陣地後,將炮手悉數砍殺,儘量保留炮車的馭手,利用其將繳獲火炮運至己方。如果遇敵方優勢騎兵反擊,則破壞裝填用具,掀翻火炮,後撤。

關於輕騎兵的戰場偵察和掩護交通線的任務,並沒有太突出的地方可寫。這裏只想舉一個拿破崙對龍騎兵使用的實例,讓大家看看“多面手”的情況。烏爾姆戰役之後,奧皇退出維也納向北與俄皇亞歷山大匯合,法軍尾隨追擊。在此期間,一個師的龍騎兵被派往西北方向的Pilsen偵察;一個師協同達武的第三軍留在維也納維持秩序保障交通線;一個師在維也納東南監視波西米亞方向;一個師在確保Augsburg的補給基地安全後,正星夜趕往維也納。其餘的龍騎兵師配合兩個師的胸甲騎兵構成一股足夠強大的打擊力量,對聯軍後衛部隊不斷施加壓力,使其不得安生。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4

拿破崙親自為一門火炮瞄準

炮兵

拿破崙時代,炮兵在戰爭中的角色變得越發重要起來。引用當時法軍軍官手冊的原話來講:“炮兵是一支‘完整’部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沒有炮兵參與的戰鬥是不切合實際的”。炮兵不但加強了一隻軍隊的火力,而且其較之滑膛槍更遠的射程豐富了軍隊的火力手段。不同於步兵和騎兵的是,炮兵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兵種。戰場上炮兵火力發揮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炮位設置和瞄準的技術以及經驗。整個炮兵部分包括:(一)炮兵的裝備和編制;(二)彈藥類型及火力戰術

(一)炮兵裝備和編制

當時的火炮有野戰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徑普遍要大過野戰炮很多。攻城炮戰鬥中不常見,印象裏拿破崙圍攻曼圖亞的時候用過,這一類就忽略了吧!)

當時的野戰炮又分為加農炮和榴彈炮。法國和西班牙的加農炮炮系包括:4磅炮(後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奧四國的加農炮則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說明的是:法國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約10%,所以法軍的12磅炮是當時戰場上最重的野戰加農炮。拿破崙十分鍾情於12磅炮,愛稱其為“漂亮姑娘”(法語belles filles;英語譯為beautiful daughter,按英語的意思應該是‘漂亮女兒’),這也是法軍中12磅炮較多的原因。

下圖:法軍的12磅炮

據測算,當時不同火炮發射彈丸的炮口初速差別不大,但由於大口徑火炮彈丸較重,動能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遠些。法國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聯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約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聯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聯盟方面的炮兵無論是射程還是火力都要弱一些。為了對抗法國炮兵,英軍在拿破崙戰爭後期引入了9磅炮。這種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於法國的8磅炮。

當時的榴彈炮炮身較短,炮口初速低於加農炮。仰角較高,彈道呈明顯抛物線。有效射程較加農炮短,約為400~500米。法國和英國的榴彈炮按口徑分類,法國裝備6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英軍裝備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其他歐洲國家則按照彈丸重量分類,種類繁多,就不一一敍述了。

英軍的6磅炮和5.5英寸口徑榴彈炮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5

無論是加農炮還是榴彈炮,炮身都安置在一個兩輪的炮架上。每門炮另有一個放置彈藥箱的前車(limber),也是兩輪。運輸時,炮架和前車連到一起,組成一個四輪馬車,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騾馬的數量也不同。法軍的12磅炮,炮身、炮架連同前車重約2噸,依照地形要8~12匹馬來拖。英軍的9磅炮和法軍的8磅炮要6~8匹馬。較輕的6磅炮和榴彈炮也要4~6匹馬。騎乘炮兵強調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馬匹數量中的最大值。

騎兵部分提到,騎兵攻佔敵方炮兵陣地後會破壞裝填工具。我們就結合下面的圖來看一下裝填工具有哪些。第一個是炮刷(sponge),頂端包裹羊毛,蘸水後用來熄滅炮膛內殘留的火星;第二個是幹炮刷(mop),洗幹前面步驟留下的水分;第三個渦狀的鉤子是用來清除炮膛內可能殘餘的紙片或纖維的(因為當時火炮的裝藥都是用紙或法蘭絨包裹);第四個是裝填杆(rammer);第五個是點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個紙卷,內含慢燃物質(火藥,硝石,硫磺和亞麻油的混合物)。

炮兵的編制

拿破崙時代,炮兵的基本單位是炮兵連(Battery)。不過這些炮兵連的使用權都集中到軍,乃至最高指揮官手裏。戰鬥中,上級指揮部門基本會給每個師配屬一個炮兵連對其進行火力支援。法軍雖然以6個炮兵連編組為炮兵團,但是炮團的每個連也都要配屬到師一級單位。這種集中管理使用炮兵連的手段為當時的各國軍隊所接受。當然,拿破崙、惠靈頓和查理大公都曾經嘗試過將一些輕型火炮直接配給團,甚至團以下單位。但是,由於此種辦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於集中炮兵火力,最後還是改回原狀。

野戰炮兵又分為徒步炮兵和騎乘炮兵。徒步炮兵沒有什麼過多可講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軍,高級炮兵軍官或年齡較大的低級軍官允許騎馬。當然,也有炮手騎炮車拖曳馬匹的記載。

普魯士的威廉大帝創立了最早的騎乘炮兵,還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飛騎炮兵”(flying artillery)。當時的法國軍官在看到這支炮兵在戰場上的表現後很受震動,但是法國仍遲遲沒有組建騎乘炮兵。直到法國大革命以後的1792年,法軍中才出現了兩個騎乘炮兵連。可是在那之後,尤其是拿破崙當政之後,法軍的騎乘炮兵發展迅速。到1807年,法軍已經有6個團(36個連)的騎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蘭騎乘炮兵團。可以說,法軍的騎乘炮兵,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裝備水準都是當時歐洲最高的。英軍中騎乘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參加滑鐵盧戰役的26個炮兵連中有一半是騎乘炮兵。根據手頭的一個資料記載,1813年奧地利投入戰場的42個炮兵連中只有13個是騎乘炮兵。滑鐵盧時的普軍17個炮兵連中有6個騎乘炮兵。俄軍炮兵編制比較混亂,不好統計準確的資料,但是可以肯定比率和普軍相仿。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5

各國炮兵連的火炮數量配置相差不大。法軍的徒步炮兵為6門加農炮和2門榴彈炮;騎乘炮兵為4門加農炮和2門榴彈炮。英軍,不分騎乘還是徒步,有的為5/1(5門加農炮1門榴彈炮,後同)有的為4/2。普軍全部是6/2。奧軍12磅炮連為8/2,騎乘炮連為6/2,輕型火炮連為4/2。俄軍又是情況不明。因為12磅炮較重,所以騎乘炮兵很少裝備12磅炮,而是大量裝備6磅炮。

各國炮兵連的官兵總數從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門炮有炮手7名(法軍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來協助移動、調整火炮角度,炮兵連遭到攻擊時還可進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長通常由軍士擔任,一名點火手,一名裝填手,一到兩名負責搬運彈藥,一名負責蘸濕炮膛,最後一個不知道怎麼翻譯了(ventsman),姑且稱之為點火口操作手,一會兒大家就明白為什麼這樣翻譯了。如果只有一人運彈藥,餘下一人在較後的馬匹和“前車”的地方待機,聽候命令。每兩門炮會有一名中尉負責,整個炮兵連由上尉連長負責。

下圖:法軍的炮兵情景模型,情景中只有5人,好像兩個搬運彈藥的都沒有。

下圖是火炮裝填發射的全過程:

1、蘸濕炮膛。
2、與此同時Ventsman用拇指(應該有皮手套保護的,圖中沒有)按住點火口。這麼作是因為:發射後膛內溫度會迅速降低,膛壓減小,空氣會由點火口倒灌入炮膛。如果一旦有世用盡的火藥,膛內又有殘餘火星,會傷害到正在進行蘸濕作業的炮手。
3、先後放入裝藥包和彈丸
4、用裝填杆壓實彈藥
5、Ventsman用錐子由點火口處探入,弄破此處的裝藥包,方便點火
6、Ventsman在點火口插入棉質引信或灌滿火藥(法軍12磅炮多的那一個人就是專門幹這個的)
7、Ventsman用手蓋住點火口,防止強風或雨水干擾點火
8、電影裏著名的那句“Fire”
9、10、點燃引信
11、發射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5

(二)彈藥類型及火力戰術

拿破崙時代的野戰火炮主要使用的炮彈包括:實心炮彈(solid round shot)、榴彈(common shell)、霰彈(canister)和榴霰彈(spherical case)。

實心炮彈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彈藥,約占各國軍隊彈藥配給和使用總量的70%~80%。這種炮彈的結構極其簡單,一個固體的鐵球而已。相比其他彈藥,實心炮彈的最大優點就是加工工藝簡單,材料成本也不高,易於生產和迅速補充。而且實心的炮彈穿透力很好。

在戰場上,實心炮彈適於射擊各類目標,不僅可以殺傷人員和馬匹,而且可以破壞棱堡等野戰防禦工事。因為其彈道低伸,造成的毀傷呈線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縱隊和步兵方陣往往是比較有價值的射擊目標。而隊形單薄的步兵橫隊和騎兵則不宜於使用此類炮彈。據記載,實心炮彈可以輕而易舉地打穿20排步兵的縱隊。而且,在較硬地面上的跳彈仍然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不過,實心炮彈的缺點也很明顯:低平的彈道使其很難有效地打擊位於山坡反斜面處的敵方單位。

下圖:實心炮彈,左為12磅炮彈,右為32磅攻城炮炮彈

下圖:與底座捆在一起的實心炮彈,後面的榴彈和榴霰彈也都是這樣“包紮”的。還可以參看(一)裏面那個情景模型,彈藥箱裏的炮彈上面也都有白條。

榴彈外觀也是球形,內部中空,有裝藥,利用爆炸後的破片殺傷對方。內部裝藥靠插在彈丸開口處的引信引燃。引信是通常為一根中空的蘆管(reed)內置藥@@@,裝填前根據所要射擊目標的距離裁剪相應長度的引信供使用。

由於榴彈不是靠彈丸本身的動能,而是靠破片的動能毀傷敵方單位,所以可採取較為彎曲的彈道,由榴彈炮發射。這就很好地彌補了實心炮彈的不足。除了用來對付山坡後面的部隊,榴彈對開闊地上的各種隊形的敵方部隊均有相當的殺傷效果。理想的彈著點是目標隊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敵方佇列的上空爆裂。

下圖:榴彈的剖面圖,上面的英文注釋不是很難

霰彈的名稱(Canister)本意就是圓筒,彈體外觀呈圓筒狀。外殼是一層薄鐵皮,底部是一個木質的膛片(sabot),彈體內裝有鐵質小彈丸(注意:彈體裏並沒有火藥)。霰彈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號區分彈藥外,還根據內裝彈丸大小分為重霰彈和輕霰彈。輕霰彈使用的彈丸約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則在4盎司左右,各國會有不同,但是差別不大。霰彈從原理上講更近似於槍而非炮,開火後膛片推動彈身前進。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彈體外殼無法承受,隨即破裂,內裝彈丸勢必逬出,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這一彈幕會逐漸散開,劃過一個由炮口為定點的圓錐形空間,擊中目標。(這裏需要大家發揮一下空間想像力)

霰彈的原理決定了其更適於用加農炮直射(當然,當時的榴彈炮也有此彈種)。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軍規定不可以在350碼以上使用霰彈。法軍的輕霰彈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內使用。當然,法軍12磅炮所用的重霰彈在600~800米的距離仍能有效殺傷敵方單位。但是,在這個距離上彈幕早已完全散開,開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會命中誰。霰彈的這種“面”殺傷穿透力不強,適於展開的橫隊,所以機動支援進攻的騎乘炮兵會配備較多霰彈。同樣,騎在高頭大馬之上,兩列橫隊攻擊的騎兵(正面的受彈面積更大)也就成了霰彈的另一極佳射擊目標。

這裏需要強調一點的是:霰彈並不完全等於葡萄彈(Grapeshot)!葡萄彈的原理近似霰彈,但是是當時海軍的彈種,而非陸軍的。

下圖:霰彈

榴霰彈結構似榴彈,原理似霰彈,當時只有英軍使用。上面的霰彈的缺點是小彈丸擴散太快,有效射程短。榴霰彈則將小彈丸裝在近似榴彈的彈體內,同時裝藥。但是裝藥的量僅夠剛好破壞外層彈殼。發射後彈體朝敵方飛行一段距離,裝藥爆破釋放出小彈丸,繼續按原彈體的方向飛行,從而延後了擴散的時間,可以較為集中地打擊目標。榴霰彈既適於加農炮也適於榴彈炮,但是在加農炮上的效果要好些。

前面講炮兵連的構成時,大家應該注意到:所有的炮兵連都是加農炮多於榴彈炮。看過各種炮彈的原理和用途,就會明白:那時候加農炮的使用率要遠高於榴彈炮,所以加農炮的數量較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防禦時,炮兵被用來轟擊敵方攻擊縱隊或騎兵,殺傷敵方人員,打擊敵方意志,弱化攻勢。攻擊時,炮兵可以動搖敵方陣線,為進攻部隊創造突破的戰機。無論進攻還是防禦,炮兵都很少直接轟擊對方炮兵,因為按照當時的火炮精度,一個炮兵連的陣地實在太小了,不足以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目標。

火炮和人員進入發射陣地大概需要1~2分鐘的時間;掛上前車準備轉移陣地約需2~3分鐘,較重的火炮行動相應較慢。火炮進入陣地之前,部分已經處於裝填狀態,所以第一輪發射歷時很短。之後的射速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彈種轉換,人員傷亡等。通常情況下,每分鐘2~3發的射速應該是比較高的水準了。如果不蘸濕,則有可能達到每分鐘4發,這樣裝填手就要冒點兒險。

火箭是英軍戰場上的另一“秘密武器”。說是“秘密”,其實海軍早就已經在使用火箭了。那時火箭的發射原理和現代火箭相仿,靠後部的裝藥燃燒產生推力,推動彈體前進。火箭的彈頭從5磅到32磅不等,但是英國陸軍採用的野戰型彈頭基本是6磅和9磅兩種。彈頭類型包括前面提到的實心彈和榴彈,此外火箭還可以攜帶燃燒彈、信號彈和照明彈。其優點是不需要用火炮來發射,射速就會火炮快很多,而且製造工藝並不比炮彈複雜。缺點就是精度太差。1806年,在Boulogne,英國陸軍首次使用海軍型火箭。結果,原本瞄準港口裏艦船的火箭全部都打到了碼頭上。因為這個缺點,惠靈頓曾一度拒絕使用火箭。不過,火箭能夠對敵方的新兵和馬匹起到一定的恐嚇作用,所以滑鐵盧之戰又有了火箭參戰。對於,此戰中火箭的效果,惠靈頓曾經這樣評價:“相對於敵方的炮火來說,我們的火箭對我威脅更大!”(Rockets put me in more danger than all the fire of the enemy.)

下圖:英軍火箭

露營
強調速度的法軍所推崇的機動概念自然摒棄了過去軍隊攜帶的沉重的帳篷、大量的行李和補給。1794年,卡爾諾制定條例要求軍隊放棄帳篷,全面改為露天宿營。而拿破崙更是喜歡讓自己人住的艱苦一些。他說到:“一個士兵對疲勞和惡劣條件的忍受能力是他的首要素質”。拿破崙認為:帳篷對健康無益,士兵們應該住在外面,腳對營火,頭部防風牆依灌木、土丘等障礙物而建。雖然軍隊對皇帝陛下的觀點不完全同意,但是他們在露天宿營方面作得卻很好。輕裝行軍在機動性上的巨大優勢使得歐洲各國紛紛效仿。到1800年行軍帳篷在幾個歐洲主流國家的軍隊中基本消失,露天宿營已經成為標準作法。只有普魯士仍固執地將規模龐大的行李車隊(是同期法軍的8~10倍)保留到了1806年。

如此強度的行軍不僅是對部隊耐力的巨大考驗,更是使鞋子損壞嚴重。要知道,當時供給軍隊的“大批量”生產的鞋子,不是用膠水粘的,就是簡單釘在一起的,很少有認真縫製的。1805經過巴伐利亞時,大軍團不得不從多個管道獲得替換的鞋子,包括:奧地利的軍械庫、巴登和符騰堡當地徵用,甚至俘虜腳上的鞋。即使這樣,仍無法彌補供應的缺口,只能靠修鞋勉強維持。因此,軍中的鞋匠就變得非常寶貴了。只要情況允許,他們通常都不直接參加戰鬥。

給養
按各國軍隊條例的紙面上來看,軍隊的伙食水準要遠好于普通百姓。法軍士兵的每日口糧包括:1磅麵包(0.453公斤),4盎司肉(1盎司=28.35克),2盎司幹蔬菜,2盎司醋,1盎司白蘭地。英軍的給養基本和法軍類似,只是把白蘭地換成了1吉耳(142毫升)朗姆酒。俄、普、奧等國也都差不多。

可是實際情況下,各國軍隊的補給系統是無法完全保證上述的供應水準的,有時甚至完全中斷。士兵們的伙食經常要依靠在經過的地方徵用、偷盜甚至公開搶掠來獲取。英軍名義上是嚴格禁止搶劫的。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惠靈頓和其他軍官也要對搶劫睜一眼閉一眼。法軍更是把搶劫系統化了。烏爾姆戰役期間,拿破崙的幾個軍明確劃分了各自的搶劫範圍。

士兵們通常6到8人一組在一口重2~3磅(容量9~10升)的行軍鍋中合夥烹製食物。基本每人有一把勺子和一把餐刀,大部分人有一個盤子或碗作為餐具。當時,水壺通常由葫蘆或皮革製成。當然也有裝備木質水壺的,比如英軍。

普遍採用的烹調方式是“亂燉”。一天行軍下來,士兵們聚在行軍鍋周圍,傾其所有,放入鍋中。法軍中幾種常見的“亂燉”有:蔬菜湯(把烤肉、土豆、胡蘿蔔、黃豆、其他蔬菜和鹽混在一起)、橄欖油湯(肉、蔬菜、橄欖油和鹽等其他調味品)和麵包湯(麵包、餅乾在沸水中攪成糊)。其他國家也各有特色。一次法軍佔領俄軍營地,發現一口大鍋裏竟然有30只雞和大量火腿。普軍則把土豆、蘿蔔、洋蔥燉在一起。

騎士精神
儘管法國革命給法國乃至其他國家灌輸了“對敵人毫不留情”的思想,傳統的騎士精神在交戰雙方的軍官和士兵中仍有一定的影響。

戰場上故意射殺敵方指揮官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瓦格拉姆會戰中,在奧軍的炮彈多次擊中拿破崙隨從的情況下,皇帝本人仍堅持認為這並非奧軍故意所為。同樣,在滑鐵盧會戰中,有人建議惠靈頓直接轟擊拿破崙本人。可是,惠靈頓回答到:“如果指揮官之間都要相互攻擊,戰鬥還如何能夠進行下去。”

交戰雙方的下級軍官和士兵之間也時常會表現出善意和憐憫。比如:收治敵方的傷兵,交換通信地址,交易一些酒精飲料,甚至分享給養。但是,隨著戰爭的繼續,這些本來就是偶爾發生的友善行為變得越來越難得一見。歐洲的軍隊變得更加民族主義。徵兵制使得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大量的傷亡無法避免。為了使本國的人民能夠接受如此的傷亡並提高國民的士氣,各國政府無不動用“宣傳”這一有力手段。而宣傳的內容全都是醜化,甚至妖魔化敵國的軍隊(英國人用拿破崙來嚇唬小孩是個極好的例子)。這樣的環境下,各國士兵之間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殘忍、無情、貪婪,更加具有破壞性。

THE END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15

資料來源: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本人對投彈兵的看法不太同意,因為我從其他的歷史書上到的是投彈兵是會投彈的~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