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轉貼] 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打印本頁]
作者:
G.E.M.歌迷樂
時間:
2011-7-7 12:08
標題:
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Byzantine Empire)的首都,城牆長達14英哩,非常堅固,除了十字軍(the Crusade)外,上千年來從沒有其它國家或民族能夠征服君士坦丁堡,但隨著火炮的出現,這城牆便不能再保護君士坦丁堡了。
經歷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202年~1204年) 的洗劫後,日益衰落的拜占庭帝國又面臨新的威脅,被土耳其人侵佔越來越多的土地。到了15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周邊地區、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的一部份。
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ehmed II)是歷史上最以尚武好戰而著稱的土耳其蘇丹,決心要將勢力伸展到歐洲,目標正是衰落的拜占庭帝國。
當時拜占庭帝國的守軍只有7000人,當中有2000人是外國僱傭兵;土耳其的軍力就強大得多,兵力超過100000人,包括蘇丹(Sultan)的禁衛軍有20000人,亦有龐大的艦隊以便從海上圍城。
土耳其軍隊從1453年的復活節開始,以巨炮攻擊城牆,但仍未能轟出缺口,同時拜占庭人在金角灣放置了橫江鐵索,使土耳其的艦隊受到阻攔。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附近的山上建造船槽,以人力將船隻被拖過船槽而進入金角灣,阻止熱那亞的船隻運送補給品,打擊了拜占庭帝國守軍的士氣。
土耳其軍隊又挖掘隧道,嘗試穿過城牆,但拜占庭人在隧道灌水以阻止入侵,也挖了一些隧道來對付土耳其軍隊,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耳其軍隊的工程師,得悉所有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隨即被破壞,穆罕默德二世隨即計劃強攻城牆以消耗守軍實力。
在圍城前,穆罕默德二世向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提議,如果他放棄君士坦丁堡,便可獲准統治米斯特拉斯(Mistra)一帶,但君士坦丁十一世嚴正拒絕,表示寧可戰死也要堅守該城。
5月29日早上,土耳其軍隊再次進攻,由訓練及裝備不足的輔助部隊執行,但失敗是意料中事,只求利用他們去削弱拜占庭守軍的力量。
後來土耳其軍隊集中攻擊西北部的貝拉克奈(Blachernae)城牆其中一段,該段城牆在11世紀時建造,較其它城牆脆弱得多,先前的炮火已經對它造成了部份破壞。
接著,由穆罕默德二世轄下最精銳的禁衛軍進攻,拜占庭守軍最初還能堅持一陣,但後來負責防守其中一段城牆的熱那亞將領Giovanni Giustiniani受了重傷而離開了城牆,令守軍開始出現恐慌。
由於拜占庭守軍的疏忽,土耳其軍隊發現貝拉克奈城牆的科克波塔門(Kerkoporta Gate)並沒有鎖上,便從那處攻入城內。君士坦丁十一世帶領守軍進行最後的保衛戰,一馬當先衝入土耳其軍隊陣中,與其部下在巷戰中陣亡。
雖然穆罕默德二世跟隨當時各方軍隊的習慣,容許部下在城中強姦和搶掠,但他看到城中重要建築遭到破壞而改變主意,在24小時後便制止那些作為。不幸地,城中已有大批居民已經遭受強姦、洗劫或淪為奴隸。城破之時估計城內居民約有50000人,當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停止搶掠時,大約只有一半居民能避過奴役的厄運。
在局勢平靜後,穆罕默德二世以列隊儀式進城,自封為「Kayzer-i Rum」即羅馬皇帝的繼承者,君士坦丁堡成為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
學者認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標誌着中世紀時代(476年~1453年)的結束及文藝復興時代(The Renaissance)開始的重要事件,因為它代表了歐洲舊有宗教秩序的結束和大炮、火藥的廣泛使用。
另外,這事件亦導致連接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中斷,令很多歐洲人開始認真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最終促成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和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