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空降傘兵作戰的由來 ...(轉自前要地成員allov123 )
[打印本頁]
作者:
B943B0022
時間:
2011-7-6 22:01
標題:
空降傘兵作戰的由來 ...(轉自前要地成員allov123 )
序
空降兵能從飛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於降落傘。是降落傘的問世,才有空降作戰的產生。
降落傘是利用空氣阻力,使人或物從空中緩慢向下降落的一種器具。它是從雜技表演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人類航空事業的發展,後來用作空中救生,進而用於空降作戰。
在國外的一些軍事書刊中,會看到不少這樣的評述:“象火藥一樣,降落傘也是從中國傳來的”。降落傘起源於中國。
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漢時代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中寫道:“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桿而下,得不死。”他敘述的故事是,上古時代,有個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糧倉頂部,瞽叟從下麵點起了大火,舜利用兩個斗笠從上面跳下,沒有被燒死。這是人類最早應用降落傘原理的記載。相傳公元1306年前後,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宮廷裡表演了這樣一個節目:雜技藝人用紙質巨傘,從很高的牆上飛躍而下。由於利用了空氣阻力的原理,藝人飄然落地,安全無恙。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實踐了。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傘》一書寫到了這件事,書中介紹說:“由北京歸來的法國傳教士發現如下文獻,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雜技師用紙做的大傘,從高牆上跳下來,表演給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中也寫到:“一些證據表明,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這個跳傘雜技節目後來傳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久又傳到了歐洲。到17世紀,各種各樣的跳傘雜技表演在歐洲各國盛行一時,傘也由紙質改成布質、綢質,形狀由圓形改成多樣形。
18世紀30年代,隨著氣球的問世,為了保障浮空人員的安全,雜技場上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據國外資料介紹,當時有人製成一種綢質硬骨架的降落傘,以半張開狀態放置在氣球吊籃的外面,傘衣底下帶有傘繩,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氣球失事,即乘降落傘落地。這可能是最早用於航空活動的降落傘。飛機問世後,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於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於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以後,隨著運輸機的出現,降落傘得到進一步改進,逐步為軍隊大量廣泛使用,從而產生了空降兵這一新的兵種,帶來了空降作戰這一新的作戰樣式。
一戰時的傘兵
有了飛機和降落傘,便存在將人員有目的地從空中投到敵後進行軍事活動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在戰場上出現空降活動。但是,由於當時尚沒有專門的運輸機,使用的轟炸機也數量少,人員跳離飛機時要從艙口爬上機翼,而後從機翼上跳下、進行“爬艙跳傘”,因此,每次只能空降極少數人,並且不能隨身攜帶槍支,空降活動只限於偵察、破壞、襲擾。戰場上最早的空降活動可能是德軍1916年10月14日在俄軍戰線後方80公里處的羅夫諾破壞鐵路,當時空降了2人,活動了一晝夜,完成任務後由飛機接回。此時,法軍也進行了類似的活動,以2人空降到德軍後方的阿魯達耶地區,他們化裝成當地居民,對德軍一個司令部進行了連續襲擾,德軍出動部隊搜捕20多天沒有結果,不得不將司令部轉移。法空降人員又將此情況報告給自己的軍隊,法軍趁機向德發起攻擊,使德軍遭到很大損失。到1918年10月20日,英軍一次使用5架飛機在德軍後方空降了一個組,原定任務是待火車通過隧道時將其炸毀。他們著陸後發現德軍的主要運輸線不是鐵路,而是運河,遂改變計劃破壞了運河一個閘門,造成德軍水上運輸堵塞。
戰場上出現的這些空降活動,雖然規模很小,但顯示了它巨大的潛力,為當時一些軍事家所矚目,有些人因此產生了建立空降部隊進行空降作戰的設想。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遠征軍航空軍官米切爾上校。他於1918年10月上書遠征軍司令官潘興將軍,建議集中60個中隊的1200架轟炸機,不是按常規裝掛炸彈,而是在每架飛機上乘載10名士兵及2挺機槍,一次將一個1.2萬人的步兵師全部空降到德軍的戰線後方,以奪取重鎮梅斯,突破德軍防禦。米切爾認為,這1.2萬人著陸後只要有十分之一發揮作用,就有完全取勝的把握。這個設想的計劃工作交給了他的助手布里爾頓少校。布里爾頓在進行了一番考察之後發現,設想在當時是難以實現的。如在短時間內籌集不了這樣多的飛機和降落傘,有了飛機和降落傘也沒有這樣多的機場可供使用。同時,這種作戰也超出軍隊所能提供的通信保障能力和後勤補給能力。不久大戰就結束了,這個設想沒有付諸實施。 1922年美國公佈了這個設想,設想中對空降部隊的組織編制、訓練和空降作戰的實施方法等作了比較詳盡的闡述。米切爾可以說是第一個提出空降作戰的人。
二戰前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交戰各國將部分轟炸機改成運輸機,並開闢了一些空中航線,實行航空運輸,1919年被稱為“空中運輸年”。到30年代,運輸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當時不少國家生產了專門的運輸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英國的HP—42運輸機,德國的Ju—52運輸機,美國的DC—3運輸機(即美空軍的C—47),蘇聯的AHT—9運輸機等。在此基礎上,歐洲一些國家開始組建專門用於空降作戰的兵種——空降兵。因此,空降兵在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組建空降兵的國家。
1929年4月13日,蘇聯紅軍為殲滅威脅加爾姆市的巴斯馬赤匪邦,曾機降45人。當時,白匪費扎伊利集團對塔吉克斯坦進行襲擊後,取道加爾姆市,企圖奪佔加爾姆市道路樞紐,以便進入阿萊谷地和費爾幹納盆地,擺在紅軍面前的緊急任務是搶在匪邦佔領加爾姆之前將其殲滅。先派去了一批騎兵部隊,但沒有達到目的。在此危急時刻,中亞軍區作出決定,用飛機輸送部隊,增援加爾姆市。第1架飛機乘坐2人,攜帶機槍1挺,任務是奪取著陸場,掩護爾後人員機降。騎兵旅長及政治委員等3人乘坐第2架飛機,攜帶機槍2挺。原計劃旅長查明情況後隨飛機返迴向軍區報告,由政委留下監視敵人,等待地面騎兵到達後指揮作戰。他們著陸後,發現市區已有一半被敵佔領,情況不允許有任何遲延,旅長沒有乘飛機返回軍區,他率領所有人員,徵用當地群眾的馬匹,急速向加爾姆市前進。進入市區後,他們用機槍向敵猛烈掃射,給敵以突然打擊。遭到突然打擊的敵人,一時陷入混亂之中。匪徒看到1名中校用機槍射擊和指揮作戰,以為是紅軍的大部隊進入該市,紛紛逃竄。不久,紅軍增援的騎兵部隊趕到,和空降的部隊一起,消滅了襲擊加爾姆市的匪邦。這次行動不是標準的空降作戰,但反映了利用快速的空中機動對敵實施突然襲擊所產生的重大作用。不久,蘇聯紅軍即著手組建專門用於空降作戰的部隊。
1930年夏,蘇軍從航空兵第11旅抽調了30名飛行員在沃羅涅日機場進行跳傘訓練,作為組建空降兵的開始。 8月2日,由其中的10人舉行了一次戰鬥跳傘表演。使用2架飛機,先傘降6人,接著空投了機槍、衝鋒槍及彈藥,隨後又傘降4人。他們著陸後,收集空投的武器彈藥,演練了攻防戰鬥動作,它標誌著蘇軍空降活動正式開始,這一天后來被蘇軍定為空降兵節。 1931年3月18日,蘇軍在此基礎上,於列寧格勒軍區建立了一個非編的試驗性航空摩托化空降支隊。該支隊有1個步兵連,1個工兵連,1個通信排,1個輕型裝甲汽車排。裝備有76毫米火砲2門,T—27超輕型坦克2輛,汽車16輛,摩托車4輛,以及其他武器,共200人。為保障其訓練和試驗,配屬有1個重型轟炸機大隊和1個航空兵支隊,有特伯—1型飛機12架和卡—5型飛機10架。該支隊主要作為機降兵使用。 6月,列寧格勒軍區又組建了另一個非編傘降支隊,共46人,附屬給航空兵第11旅。其任務是傘降奪佔敵後機場,保障機降支隊在機場降落。組建後,這兩個支隊進行了緊張的訓練和試驗,多次參加各軍區組織的軍事演習,摸索和積累了人員傘降和武器裝備空投的經驗。 1932年初,這兩個支隊合併,組成第3航空摩托化空降支隊,正式列入編制。支隊設有指揮部、參謀部,下轄2個傘兵連,1個裝甲連,1個摩托連,1個砲兵連,配屬有一個由特伯—1型飛機編成的特別航空大隊。為了研究空降支隊的技術裝備,列寧格勒軍區專門成立了一個設計局。 1932年12月11日,蘇革命軍事委員會作出決定,將列寧格勒軍區空降支隊擴編為空降兵旅——第3特種旅。該旅編有傘兵營、摩托機械化營、砲兵營和特別航空兵大隊。與此同時,伏爾加河沿岸軍區、白俄羅斯軍區、烏克蘭軍區和莫斯科軍區分別組建了列入正式編制的空降兵營——第1、2、3、4特種營。這些空降兵旅、營平時都編在空軍序列,戰時歸各方面軍空軍指揮。用以遂行方面軍首長賦予的戰鬥任務。不久,其他軍區也組建了空降兵營。 1933年底,蘇軍共有29個空降兵營,約8000人。為了在空降兵擴編後對軍官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1933年5月蘇建立了一所高級空降學校。
1936年,蘇空降兵進一步擴大。在基輔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各組編了1個空降兵旅(第13旅和第47旅)。到1938年發展為6個旅,並統一編制。這6個空降兵旅是第201旅、第202旅、第204旅、第211旅、第212旅、第214旅。此時空降兵旅隸屬空軍建制,用以遂行方面軍首長賦予的作戰任務。
德國是繼蘇聯之後第二個大力組建空降兵的國家。
早在1933年2月,擔任普魯士政府首腦的戈林,在警察部隊中就組建了一支傘兵隊——特別緝捕隊。 1935年戈林調任空軍當司令後,將這個傘兵隊調到德國空軍。此時,德國廢棄凡爾賽條約的軍事條款,大力擴充軍隊。 1936年1月,德空軍組建了第一個空降團——傘兵第一團,年底,又組建了1個傘兵營。與此同時,以民航為掩護,在施騰達爾成立了1所傘兵學校。
1937年在一次陸軍的演習中,德空軍空降了數個爆破分隊,希特勒觀看後大加讚賞,從此德空降兵得到迅速發展。
1938年7月德將所有的傘降部隊、機降部隊以及所需的運輸機、滑翔機部隊組合在一起,編成第7空降師,隸屬空軍,並任命斯徒登特為空降兵司令兼第7空降師師長。 1939年又將第22步兵師改編為機降師,劃歸斯徒登特指揮,空降兵達1.6萬餘人。
在30年代組建了空降兵部隊的還有意大利和法國。意大利軍隊在它的空中力量理論家杜黑的影響下,對發展跳傘技術有著極大的興趣,20年代中期即開始了跳傘技術的研究,
即使其負責此項工作的領導人居東尼在跳傘中因事故而身亡,也沒有影響他們的研究熱忱。到30年代,意成立了2個傘兵師及1個海軍傘兵旅,但員額都不足。法軍於1936年組建了2個傘兵連及一所傘兵學校,到30年代末發展為5個傘兵連。據國外資料介紹,美軍在30年代中期也曾進行跳傘技術的研究,並組建過2個試驗性的傘兵連,但不久就解散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軍沒有空降兵部隊。
二戰時的傘兵
空降兵真正的戰鬥使用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德等已組建了空降兵的國家,對空降兵的戰鬥使用問題進行了研究,根據本國的戰略方針,規定了空降兵的主要使命、使用原則和使用方法。在空降兵戰鬥使用理論研究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是蘇聯。蘇聯的空降兵戰鬥使用理論和大縱深戰役理論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空降兵戰鬥使用理論也得到不斷發展。
30年代初,蘇軍關於大縱深進攻戰役的一般理論被提出來了。蘇軍根據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武器裝備發展和蘇軍本身可能的改裝前景,提出了向戰役縱深快速進攻的問題,主張採用更為堅決而機動的作戰方法,對敵防禦布勢的全縱深實施具有強大貫穿力的突擊,改變以往那種緩慢、逐個地克服敵防禦陣地的方法。同時蘇軍認為,未來的戰役將具有大縱深和機動的性質,這種戰役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連續地粉碎敵軍向全縱深疏開的各個梯隊。空降兵具有很強的機動力和突擊力,能夠有效地奪取敵人防禦縱深的有利地區和目標,配合地面機械化部隊發展突破;借助向突破口投入快速機動的空降部隊,可把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因此,蘇軍在空降兵剛建立的時候,就確定它是為配合進攻部隊作戰,用以擴大進攻縱深的重要力量。當時擔任蘇武裝部隊主要領導人的圖哈切夫斯基,多次批評了那種認為空降兵是幻想家虛構的產物,未必有多大軍事價值的保守思想,號召軍隊“必須為進行空降作戰而作準備,決不能把空降作戰當作一種偶然的事件”。圖哈切夫斯基同時指出,“空降部隊只有在為了同強大的敵人進行機動作戰而擁有必要的優良裝備的情況下才有價值。”在30年代後期的蘇軍戰鬥條令和其他教令中明確規定:要將空降兵用於敵後遂行其他兵種不能完成而對整個進攻戰役結局又有重大影響的任務;進攻部隊必須使自己的行動與空降兵的敵後突擊結合起來;在突擊集團的戰役布勢中,應編有突破梯隊、發展突破的梯隊以及航空兵集群和空降兵集群;空降兵必須突然大量地使用。關於空降兵的基本任務,條令的要求是:襲擊敵司令部,毀壞敵通信聯絡工具和交通線,破壞敵人往前線輸送軍隊和後方工作;奪取敵退路和預備隊接近路上的隘路、渡口、道路交叉點及其他戰術要點和地區;協助自己軍隊圍殲敵人;奪取破壞敵機場及航空基地;奪取瀕陸海區以保障登陸;加強被敵合圍的部隊和在敵戰役縱深內遂行任務的快速兵團;在自己後方參加對敵空降兵的鬥爭。
蘇軍空降兵的戰鬥使用理論,在當時的一些演習中得到體現。 1934年9月的白俄羅斯演習,是蘇軍第一次使用大規模空降兵的合同演習。演習中扮演紅軍的為1個集團軍,為了發展突破,投入兵力為1個騎兵軍、1個坦克軍的快速集群,同時使用了2個空降兵旅在敵防禦縱深內協同快速集群作戰(實際空降了一個旅)。 1935年9月的基輔演習,參加的空降兵有1個傘降團、2個機降團,以及其他專業分隊。演習中進行了傘降與機降。首先傘降1800人奪取機場,隨後5700人及其技術兵器在奪取的機場機降。空降兵奪佔了一個行政和政治中心,在進攻過程中擊退了敵反空降部隊,阻止了敵預備隊機動,空降兵的行動加快了進攻戰役向防禦全縱深的發展速度。
蘇軍在衛國戰爭爆發前夕,有過一次近似實戰的空降行動。
1940年6月,蘇軍進占貝薩拉比亞。為防止羅馬尼亞軍隊撤退時進行破壞,決定使用空降兵第201旅和第204旅,第214旅為預備隊,任務是快速、突然地在博爾格勒和伊茲梅爾兩個城市空降,在地面主力到達前維持市內秩序,警衛倉庫和重要建築,禁止船舶開出港口。為實施空降,集中了4個重型轟炸機團,有特伯—3型等飛機170架。空降部隊首先通過鐵路輸送集結於鮑里斯波爾、卡利諾夫卡、斯科莫羅希和里戈列活等地,空降距離350公里。空降開始時航空偵察報告大批重型飛機無法在機場降落,遂臨時改變計劃實施傘降。當日空降兵第201旅在伊茲梅爾傘降著陸,著陸後控制了該市。從這一行動中可以看出蘇軍使用空降兵對重要城鎮實施快速佔領的作戰思想。有些刊物中提到,蘇軍1939年5月在蒙古哈勒欣河反擊日軍的作戰中,1939年11月在芬蘭的作戰中,都曾使用空降兵,進行了空降作戰。其實,這兩次空降部隊都是從地面進入,作為步兵使用,不屬於空降作戰性質。
1930年夏天,蘇聯從航空兵11旅找了30個飛行員進行空降訓練,最為傘兵組建的開始。1932年初才正式成立第3航空摩托化空降支隊,同年12月11日擴編為空降旅,成為第3特種旅。同時在其他軍區成立了四支空降營,第1、2、3、4特種營。1933年5月成立高級空降學校,同年底蘇聯已經有29之空降營,約8000人。
1936年新成立2之空降旅,13旅和47旅;1938年擴編為6個旅,201、202、204、211、212、214旅。屬於空軍編制。
在1930年代有發展傘兵的還有德國、義大利和法國。
德國是繼蘇聯之後第二個成立傘兵部隊的國家,時間是1935年,編制為傘兵隊。1936年1月成立第一傘兵團,同年底增編一個傘兵營。
義大利則是在20年代就開始研究傘兵
不過正式成立部隊的時間是在30年代
時間則應是在德國之後,有2個傘兵師和1個海軍傘兵旅但是都不足額。
法國在1936年成立傘兵學校和2個傘兵連,至30年代末擴編為5個傘兵連。
至於傘兵很有名的老美,30年代也有成立過2個實驗性傘兵連作為研究之用,但是不久即解散,所以美軍直到二戰前都沒有傘兵的編制。
從以上的資料推論
義大利最早開始研究傘兵
可是最早正式成立傘兵的國家則是蘇聯
歡迎光臨 戰略要地 (http://urbase.net/bbs2/)
Powered by Discuz! 7.2